卍新续藏第 78 册 No. 1551 西舫汇征   No. 1551-A 西舫汇征序   夫法藏创辟四净。舣愿船于乐津。能仁誓摄五浊。驾慈舡于苦海。此抬彼搦。务在弘济群生。赞胜折劣。惟期善诱诸趣。噫觉皇出现。惟此为一大事因缘欤。何其呕心沥血。说此难信。躬此难行。僧祗劫来。少无疲厌也。然吾尝闻之。净刹宝池莲华化生之人。金躯香洁。月容端好。福智俱隆。快乐自在云。大抵据因以感果。则随其心净。佛土自净矣。净业行者。必须修心。如莲之皎洁无瑕。如莲之清香远彻。如莲之处染常净。如莲之入水不着。然后乃托莲胎。而初发心时。便有一朵莲华。生芽于德水之中。随人勤慢。华为荣悴。此理昭然。更何疑乎。且不待圣而兴。自是上等。见贤思齐。正为吾侪今日之急务。故搜辑从古诸上善人。归化灵迹。亟付剞劂。欲与莲社法侣。共睹先进之模楷。庸作西迈之章程耳。在昔道珍阙经。不得附载于归帆。通志易服。仅能追泛于去舶。古德云。生死忙忙古渡头。弥陀拨动济人舟。无时不作难遭想。欢喜同登解脱船。以知爱河滉漾。欲浪淘涌。须用舟楫。乃能涉险涛。达愿海。诞登彼岸也。故名其书。曰西舫汇征云尔。   旹祝犁亶安南至日   释 瑞璋 题   西舫汇征目录卷上尊宿瑞化(晋)辩觉慧远觉寂慧永慧特道生昙顺僧睿昙恒道昺昙诜道敬佛䭾邪舍跋陀罗昙翼昙邕僧济慧恭法安慧䖍(南宋)昙鉴道海昙泓道广道光昙弘(齐)慧进(梁)道珍(魏)昙鸾(北齐)慧光法琳僧柔(周)慧命法音僧崖(隋)智舜真慧智通南岳慧思天台智顗慧成慧命灌顶法喜等观法俊道喻寿洪法智慧海汶水沙弥(唐)善胄法祥明瞻道绰道抚光明善导智琰神素功迥道昂善道惟岸法持慧日般舟承远僧炫启芳圆果辩才自觉五会法照台岩少康怀玉齐翰神皓僧藏宝相百丈大智智钦法顺怀感德美(石晋)志通(宋)绍岩守真晤恩义通知礼遵式有基本如永明延寿慧才思义元净从雅若愚智深处谦圆净省常悟新真歇怀深宗晓寂堂宗坦子元怀义智圆僧藏有严中立择瑛思照宗利齐玉仲闵莹珂灵照可久宗本善本元照道言慈觉宗赜惟月思敏行诜法持慧亨用钦妙生惟渥冲益法宗睎湛昙懿太微思聪了义慧诚祖南法因了然智仙思净如湛思梵文慧慧明智廉净观利先师安如宝显超有开道生若观覃异元肇智印戒度道琛有朋妙云睎颜了宣善荣祖辉如鉴祖新(元)中峰明本善住天如惟则优昙普度妙文盘谷(明)楚石梵琦祖香慧日莲池袾宏宝珠真青佛石黄州僧海宝藕益智旭实相(清)道枢具宗大真林谷万缘本冲广志实定佛安际会达文高尼净因(隋)大明(南宋)法盛道爰法藏(唐)净真悟性(宋)能奉慧安(明)无为(清)本印遂钦律宗佛琦卷下居尘卓行乌长国王(晋)刘程之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阙公则(梁)庾铣高浩象(隋)宋满(唐)李白白居易韦文晋汾阳老人郑牧卿张元祥李知遥马子云于昶元子才元子平(石晋)张抗(宋)钟离瑾钟离景融文彦博苏轼杨杰马亮马玗马永逸胡闉葛繁王古江公望王冲张迪贾纯仁梅汝能冯楫吴秉信钱象祖王仲回张榆陆沅道王日休房翥孙抃王阗昝定国楼汾魏世子葛济之左伸范俨阎邦荣姚约沈铨梅福孙良胡皓唐世良陆伟李秉邵彪陈企刘慧仲李子清李彦通陆浚魏师赞何昙远大善寺童倪道者冯珉黄打铁计公徐六公沈三郎(元)何昙迹(明)朱纲顾源朱元正丁明登唐时刘通志唐廷任杨嘉袆郝熙载戈以安孙叔子戴百户华居士莲华太公郭大林糖担老人吴江老人(清)吴浇烛吴叔宝吴瞻楼黄摄六余集生金光前韩承山乔忠我翟梦鲤沈养素戴公烈沈敬孚顾天瑞陆士诠马[冗-几+丁]良在闺清操(隋)独孤皇后(唐)姚婆(宋)荆王夫人吴县君马朝奉妻蔡县君冯少师女郑氏陆宜人朱如一楼慧靖周妙聪秦净坚郑净安秦净乐黄氏袁氏陈氏王氏孙氏李氏王氏盛氏沈氏蒋婆任夫人约山翁婆裴氏温静文妻孟氏梁氏陈(念佛道者)陈氏胡净安孙氏郭妙圆周行婆龚氏钟婆黄婆朱氏净心周氏项妙智沈妙智崔婆(元)陶氏周婆(明)钟氏薜氏于媪方氏陶氏孙中官母徐氏李氏朱氏杨选一妻汤公甫母蔡坦如妻(清)张氏徐氏卓氏江太君傅德莲太宜人陆氏俞氏陆氏曹氏许氏陶琼楼汪镜智费孺人发悔顿超惟恭雄俊京屠张钟馗张善和金𠁗吴琼郑邻钱青侯含识俱往裴氏鹦鹉门沙鸜鹆天台鸜鹆刘成鱼吴雪崖鸡参将蛇天一犬   No. 1551   西舫汇征卷上   释 秋波堂 瑞璋 辑   尊宿瑞化   法师讳慧远   姓贾氏。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博综六经。尤善庄老。二十一。欲渡江从学范宁。适南路梗塞。时释道安建刹于太行常山。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初闻安常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叹曰。九流异议。皆糠秕耳。遂与母弟慧持。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师神明英越。志与理冥。安师常临众。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太元六年。至浔阳见庐山间旷。可以息心。乃立精舍。以去水犹远。举杖扣地曰。若此可居。当作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浔阳亢旱。师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神蛇。从池而出。复臾大雨。岁竟有秋。因名龙泉精舍。永师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师学侣寝众。永乃谓刺史桓伊曰。远公方当弘道。而贫道所栖。隘不可处。时师梦山神告曰。此山足可栖神。愿毋它往。其夕大雨雷震。诘朝林麓广辟。素沙布地。楩楠文梓。充布地上。不知所自至。伊大敬感。乃为建刹。名其殿曰神运。以在永师舍东。故号东林。尝谓诸教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不期而至者。慧永(同师安公先居西林)慧持(远师同母弟)道生昙顺(并罗什门弟)僧睿昙恒道昺昙诜道敬(并远师门人)佛驮邪舍(此云觉明。罽宾国人)佛驮䟦陀罗(此云觉贤。迦维卫国人)。名儒刘程之(号遗民)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等。结社念佛。世号十八贤。复率众至百二十三人。同修净土之业。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誓。令刘遗民着发愿文。而王乔之等。复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闻鸠摩罗什入关。遣书通好。什答书曰。传译来贶。粗闻风德。经言。末代东方。有护法菩萨。钦哉仁者。善弘其道。释惠要患山中无刻漏。乃于水上。立十二叶芙蓉。因波随转。分定昼夜。以为行道之节。谓之莲华漏。师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唯以净土。克勤于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睹圣相。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驮邪舍慧持(义熙八年先逝)慧永(义熙十年先逝)刘遗民(义熙六年先逝)在佛之侧。前揖师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师语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见佛相。今复见之。吾生净土必矣。又曰。七日之期。斯为渐矣。即寝疾。制遗诫曰。吾昔以知命之年。托业此山。自审有必尽之期。便欲绝迹外缘。以求其志。良由性弱于断。遂令同趣相引。时贤过眷。情以类感。不觉形与运颓。今年已八十三矣。仰寻违离之诲。俯慨自负之心。徒令此生虚谢。以悼往疾之深。今于至时露骸松林之下。即岭为坟。与土木同状。此乃古人之礼。汝等勿违。苟神理不昧。庶达其诚。大哀世尊。亦当祐之以道。门徒号恸。若丧父母。师以世情难割。乃制七日展哀。至期始顺寂。即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弟子不忍露尸。与浔阳太守阮侃。奉全躯举葬于西岭。累石为塔。所著经论诸序铭赞诗记凡十卷。号庐山集。粤稽净土法门。虽传于震朝。至佛图澄而着。由澄而得道安。安之门有远公。负荷至教。广大圣道。名重帝王。法流天下。百世之下。推师为净业始祖焉。   慧永   河内潘氏。年十二出家。事沙门竺昙现。初习禅于恒山。与远师同依安法师。期结宇罗浮。及远师为安公所留。师乃欲先度五岭。太元初。至浔阳。刺史陶范素挹道风。乃留憩庐山。舍宅为西林以奉。师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尝含笑。语不伤物。峰顶别立茅室。时往禅思。至其室者。常闻异香。因号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辄驱去。远师来之。龙泉桓伊为立东林。三十年影不出山。师居西林。亦如之。尝因法事至近邑。还山。薄暮。乌桥营主醉骑马当道。遮师不听去。师以杖指马。马惊走。营主仆地。师捧慰之。遂还。营主病。往寺悔罪。师曰。非贫道意。为祷之。寻愈。镇南将军何无忌镇浔阳。至虎溪。请远公及师。远公持名望。从徒百余。高言华论。举止可观。师衲衣半胫。荷锡捉钵。松下飘然而至。无忌谓众曰。永公清散之风。乃多于远师也。师标诚植愿。动在安养。义熙十年。在疾。忽敛衣求屣欲起。众惊问师曰。佛来也。言终而化。异香七日方歇。葬于寺之西南。春秋八十三。   慧持   远公同母弟也。幼读书。一日所记。常敌十日。年十八。与兄同事安公。遍学众经。游刃三藏。及安公在襄阳。遣远公与师东下。遂止庐山。师形长八尺。衲衣垂膝。徒属三百。师为上首。豫章太守范宁。请师讲法华经阿毗昙论。四方云聚。琅瑘王珣与范宁书问。远持二公孰愈。宁曰。诚谓贤兄贤弟。珣复书曰。但令如弟诚未之有。况复贤邪。罗什在关中。遥相钦敬。每致书通好。隆安三年。辞兄入蜀。远公留之曰。人生爱聚。汝独乐离。师曰。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即怅然而别。至成都[郫-卑+((白-日+田)/廾)]县。居龙渊寺。大弘佛法。升其堂者。号登龙门。义熙八年顺寂。春秋七十六。临终遗命。务严律仪。专心净业。以东间经籍付道泓。西间法典付昙兰。以泓行业清敏。兰神悟天发。并能继轨师踪焉。   道生   魏氏。钜鹿人。幼从竺法汰出家。披对经诰。一览能诵。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明辩。虽宿望莫敢酬抗。初依庐山。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乃与僧睿慧严慧观等。游学长安。从罗什受业。关中僧徒。咸仰神悟。尝喟然叹曰。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滞权文。鲜通圆义。若亡筌得鱼。始可以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精练空有。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及顿悟成佛义。又着二谛论。佛性常有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并笼罩旧说。妙有渊旨。守文之徒。嫌嫉竞起。师又以法显三藏所翻泥洹经本先至。六卷成文。经云。除一阐提。皆有佛性。师云。夫禀质二仪。皆有涅槃正因。阐提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是经来未尽耳。乃唱阐提之人皆得成佛。时大本未传。孤明先发。旧学僧党以为背经。遂显大众。摈而遣之。师正容誓曰。若我所说背经。当见身疠疾。若与实相不背。愿舍寿之日。踞师子座。遂拂衣而行。及后大经至圣行品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犹有佛性。于是诸师皆为愧服。师被摈南。还入虎邱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忽雷震青园。佛殿有龙升天。因改寺曰龙光。师于寺请罽宾律师。译弥沙塞律。传于世。既而辞众。复投庐山。预莲社。久之还都。止青霞寺。宋文帝大会沙门。亲御地筵。食至良久。众疑过中。帝曰。始可中耳。生乃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举箸而食。一众从之。莫不叹其机辩。时王弘范泰颜延之并挹敬风猷。相从问道。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于庐山。升座说法。将毕。众见麈尾纷然坠地。隐几而化。宛若入定。诸师闻之。益信前誓有证。   昙顺   黄龙人。幼出承训。罗什讲释群经。妙尽色空无著之旨。什叹曰。此子奇器也。后来庐山同修净业。宁蛮校尉刘遵孝。于江陵立寺。要师经始。盛弘念佛三昧之道。宋元嘉二年。别众坐逝。异香满室。春秋七十九。   僧睿   冀州人。游学诸方。尝行经蜀西界。为人所掠。使牧羊。有商客异之。疑是沙门。及问。以经义无不综达。即出金赎之。后游历天竺诸国。还至关中。从罗什咨禀经义。罗什翻法华经。以竺法护本云。天见人人见天。什曰。此言过质耳。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遂用其文。久之。来入庐山。依远公修净业。既而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众经。听者推服。宋彭城王义康。要入第受戒。师曰。礼闻来学。王乃入寺。祇奉戒法。王以貂裘奉师。常用敷坐。王密令以钱三万买之。师曰。此虽非所宜服。然王之所施。不可弃也。王闻益加敬。谢灵运笃好佛理。殊方俗音。多所通解。尝以经中字音。求证于师。因为着十四音训。梵汉昭然。元嘉十六年。无疾告众曰。吾将行矣。即面西合掌而亡。众见卧内一金莲华倏尔而隐。春秋八十五。   昙恒   河东人。童孺依远公出家。年甫十三。便能讲说。内外典籍无不通贯。德行清孤。物情推服。常有群鹿。驯绕座隅。自入庐山。专志净业。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厉声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二。   道昺   颍川人。陈氏。幼出家。为远公弟子。该通经律。兼明庄老。志节孤峻。言与行合。念佛三昧。究心无间。义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谒敬。请为山中主。用绍远公之席。众以道源法嗣。咸知宗仰。元嘉十二年。集众念佛。就座而化。春秋七十一。   昙诜   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经。行于世。常着穷通论。以明宿修。述莲社录。以记往生。又能别识鸟兽毛色俊钝之性。洞晓草木枝干甘苦之味。妙尽其理。人知其有密证云。元嘉十七年。集众谓曰。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后。即加趺念佛百声。闭息遂绝。春秋八十。   道敬   琅玡王氏。祖凝之。刺江州。遂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每叹戒律终身难全。愿净六根。但禀一戒。以为得度之要。远公知其坚正许之。笃志念佛。蚤夜勿替。远公归寂。乃入若邪山。宋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即端坐唱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春秋五十二。   佛驮邪舍   (晋言觉明)罽宾国婆罗门种。有沙门。至其家乞食。父本外道。怒驱之。遂手足挛躄。巫师谓曰。坐犯贤圣。即请此沙门。悔过旬日。乃瘳。因令邪舍出家。时年十三。随师行旷野。与虎遇。邪舍曰。虎已饱。必不伤人。前行中道。果见余骸。至十五。诵经日至万言。以分卫废业为忧(梵语分卫晋言乞食)。一罗汉来代乞食。年十九。诵经满数百万言。性度简傲。不为诸人重。至三十犹为沙弥。复从舅氏。学五明论世间法术。至沙勒国。待遇隆厚。既而罗什至。乃从学阿毗昙论十诵律。什随母反龟兹。师遂留止行化。符坚遣吕光伐龟兹。执罗什。师闻叹曰。我兴罗什。未尽怀抱。今忽羁虏。相见何期。后十年。师东至龟兹。盛弘法化。罗什在姑臧。遣信要之。师恐国人止其行。取清水以药投之。咒数十言。与弟子洗足。即夜便发。比朝行数百里。追之不及。问弟子何所觉邪。答曰。惟闻疾风流响。两目有泪。师又咒水。洗足乃止。既达姑臧。什已入长安。闻姚主逼以妾媵。叹曰。罗什如好绵纩。何可使入棘林。罗什劝姚主。遣使迎师。既至。别立省寺于逍遥园。四事供养。一无所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时罗什译出十住经。师更相征决。辞理方定。师髭赤。善解毗婆沙论。时人号赤髭论主。秦弘始中。译出四分律四十四卷。长阿含经二十二卷。义熙八年。来庐山入社。后辞还本国。自罽宾以虚空藏经一卷。寄商客至凉州。   佛驮䟦陀罗   (晋云觉贤)姓释迦。迦维罗卫国人。甘露饭王裔末也。幼亡父母。出家为沙弥。年十六。博学群经。深达禅律。常与僧迦达多。共游罽宾。达多闭户禅坐。忽见师来云。暂往兜率。致敬弥勒。言讫便隐。后益见其神变。敬心祈问。方知得不还果。时姚秦沙门智严至罽宾。睹法众清净。慨然东顾曰。吾诸同辈。未遇真匠。将何发悟。即咨询于众。孰能遂我祈请。流化东土。佥应之曰。䟦陀罗其人也。严乃要师褁粮而行。经历诸国。至交趾附舶循海。达于青州东莱。闻鸠摩罗什在长安。即往从之。秦太子泓请师于东宫。集众说法。与罗什论色空义。师曰。汝秪说得果中色空。不说得因中色空。什问何谓。师曰。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往复数番。罗什罔测。秦主兴供僧三千。盛修人事。而师禅静自守。忽谓弟子曰。吾见本国五舶俱发。众谓妄言。因共摈弃。乃与弟子慧严慧观四十余人。俱发至庐山香谷。茇舍而居。时会莲社。远公谓。师被摈过。由门人悬记五舶。于律无犯。即遣弟子昙邕。致书秦主。为其解摈。乃请师东林。译出禅教诸经。自是江东始耽禅悦。师志在游化。西适江陵。持钵分卫。果见天竺五舶至此。后还都立道场寺。先是支法领。于于阗得华严梵本三万六千偈。未经宣译。义熙十四年。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请师为主译。与沙门法业慧义慧严慧观等为笔授。译成六十卷。有二青衣。朝从池出。洒扫研墨。师先后译出观佛三昧经。般泥洹经。修行方便论。及法显所得大僧祇律。凡十五部。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塔于庐山北岭。   昙翼   余杭人。初入庐山。依远公。后往关中。见罗什东还会稽。入秦望山。诵法华经。十二年感普贤大士化女子身。披采服携筠笼。一白豕大蒜两根。至师前曰。妾入山采薇。日已斜。豹狼纵横。归无生理。敢托一宿。师却之力。女复哀鸣不已。遂令居草床上。夜半号呼腹疼。告师按摩。师辞以持戒。不应手触女。号呼愈甚。师乃以布褁锡杖。遥为按之。翌日女以采服化详云。豕变白象。蒜化双莲。凌空而上。谓师曰。我普贤菩萨特来相试。郡太守孟顗闻于朝。敕建法华寺(今天衣寺)。初余杭山沙门法志。常诵法华。有雉巢于庵侧。翔集座隅。若听受状。如是七年。一日忽憔悴。志曰。汝能听经。必生人道。明朝雉殒。即为瘗之。夜梦童子拜曰。因听经得脱羽类。今生山前王氏。后其家设斋。志方踵门。儿曰。我和上来也。志抚之曰。汝我雉儿也。解衣视腋下。有雉毳三茎。七岁令入山出家。十六落𩬊。以腋有毳。因名以翼。   昙邕   杨氏。关中人。形长八尺。雄武过人。南来庐山。依师远公。内外典籍无不综习。立茅屋于山西。以自居止。有弟子昙果。澄思禅门。一夕梦山神求受戒法。果曰。家师在此。可往求之。邕忽见一人着夹衣。风神端雅。从者三十人。乞授戒。师以果先梦。知是山神。乃为说法。授五戒毕。神以外国二锄为衬。礼谢而去。师后往荆州行化。卒于竹林寺。   僧济   入庐山问道。精悟深要。远公叹曰。绍隆大法。其在汝乎。及在疾。远公以烛遗之曰。汝可凭此建心安养。师执烛停想。延僧讽净土经。至五更。以烛授弟子元弼。随僧行道。顷之梦自秉一烛。浮空而行。见阿弥陀佛接至于掌。遍事诸佛。复臾而觉。喜曰。吾以一夕观念。便蒙接引。明日复于空中。见佛菩萨。谓弼曰。佛来也。即举首西顾。一息而终。时方炎歊体三日不变。异香郁然。   慧恭   豫章丰城人。与僧光慧堪慧兰同志为学。光等学力不逮恭。而于净土系想则过之。兰谓恭曰。君虽力学博闻。岂不知经云。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恭曰。觉不可已。孰能未死。昧昧如痴哉。后七年。兰等先逝。去时并有奇应。又五年。恭病且笃。曰。大道沿洄。何时可止。死生去来。吾何归哉。于是叩头雨泣。誓心安养。念不少间。忽见无量寿佛以金台前迎。恭乘其上。见兰等于台上光明中。而告之曰。长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劳慰喜。但恨五浊淹延。相依之晚耳。恭于是日。告众欣然奋迅而灭。时义熙十一年也。   法安   初依远公。为弟子妙善讲说。兼习禅业。律身持戒。为行尤精。义熙中。新阳邑社有暴虎。居神庙树下。前后害民以百数。安游其村。居民皆早闭门。乃之树下禅坐。须臾虎负人至。见安惊喜跳伏。安乃为说法授戒。有顷而去。明朝居民见安。谓是神人。相率礼敬。因改神庙立寺宇。请安居之。左右田园。并舍为寺业。尝欲画像须铜青。虑不可致。忽梦一人跪床前云。此下有铜钟。寤即掘之。果得二钟。取青成像。而以铜助远公铸佛。后不知所终。   慧虔   晋末居庐山。见远公德业之盛。叹曰。吾人也。彼人也。乃之山阴嘉祥寺聚徒讲经。谓众曰。愿乘讲道。用奉弥陀。后五年。知时已至。乃曰。华开见佛。即其时矣。其夕有尼净严。假寐之顷。见观音势至与百千众。从空而下。严问大士。何所之。曰。嘉祥迎虔公耳。虔亦预感胜相。以告弟子。奄然长往。异香经旬不歇。   昙鉴   宋时居江陵。定中感佛。以水洒面曰。涤汝尘垢。清汝心念。一夕念佛步廊。及朝趺坐而化。   同时江陵道海淮南昙弘东辕道广弘农道光。临终皆见金台来迎之相。   昙弘   南适交趾。诵观经不记数。于山崦聚薪焚身。得舍利。数百人见弘身金色乘金鹿向西去。   慧进   齐永明初。于扬州高座寺。发愿诵法华。用严净土。执卷病生。乃复造经百部。以悔宿障。部帙既满。病亦随愈。闻空中声曰。汝事已办。汝愿已遂。欲生净土。非汝而谁。一日无病念佛而化。   道珍   梁天监中。寓庐山。慕远法师。标心净土。异时梦中见十人舟橹浮海。问何往。曰适安养国。珍曰。愿得随往。答曰。一日之修功超永劫。子未诵弥陀经。未曾浴僧。何可求往。珍乃大设沐浴。专诵弥陀经。后二年有捧银台至者。曰。以法师之功当得金台。奈何始心犹豫。故止此耳。珍曰。苟见佛之基有渐。奚必金台。后亡之夕。所居山崖。烈火千炬。乡民大惊。朝则知珍迁化。   昙鸾   雁门人。少游五台。感灵异出家。而性嗜长生。受陶隐居仙经十卷。还洛下。遇菩提流支。问曰。佛道有长生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即授以观经曰。能解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转。其为寿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毁仙经。昼夜专诵观经。修三福业。观想九品。寒暑疾痛。曾无少懈。北魏主嘉之。号为神鸾。敕住汾州玄中寺。一夕正持诵。见梵僧入室。谓曰。吾龙树也。以汝有净土之念。故来见汝。鸾曰。何以教我。僧曰。已去不可及。未来未可追。见在今何在。白驹难与回。言讫不见。鸾自知时至。集众教诫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念佛。西向稽颡而化。众闻天乐自西以来。良久乃已。   慧光   北齐时居洛阳。着华严涅槃十地等疏。妙尽权实之旨。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归安养耳。已而净土化佛充满虚空。光曰。唯愿我佛摄受。遂我本愿。即弹指謦欬。言气俱尽。   法琳   晋原人。常诵观经。辄见一僧大身在前。北齐建武二年。感疾。见宝树下一佛二大士像坐莲华上。琳大慰喜。夜半闻钟声。众就视之。即席而化。   僧柔   学方等诸经。齐文宣诏至邺下。柔唯以净业为怀。亡之日。见化佛千数。室内外闻异香。西望敬礼。即时迁神。   慧命   北周长沙人。十五诵法华。才七日终一部。与法音为净土友。一夕携手月下。相顾笑曰。时至不行。为贪生。西方有期。吾其去矣。音曰。宁不俟我十日。命竖两指曰。过此不可也。越二日果终。众见天人下降。奇香异乐。或唱善哉。后十日音亦亡。祥瑞悉与命同。   僧崖   北周益州多宝寺。发心烧五指。万人拥观。谓弟子曰。我去后。好供养病患丑陋人。此皆佛菩萨权化也。坐亡之时。众见宝华纷纷。师披衲执锡。口唱佛号。与数十僧。乘空而去。   智舜   入庐山踵远公净业。讲观经。才终即示病。见鹦鹉孔雀念佛念法。皆微妙声。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既而果迁化。时隋大业初。   真慧   隋大业初。居蒲坂麻谷。饵黄精绝粒。筑净地。设四柱宝幢。以奉三圣。每依像作观。挺身整念。必肃肃然。一夕谓弟子曰。今见莲华载开载合。将承吾足。顷之闻钟。天香西来。异光骤发。已而慧亡。   智通   隋河东人。常诵先贤赞佛偈三十首。每六时对像。引声高唱。委曲凄切。闻者悲之。大业七年。与门人顶盖。同声念佛。忽见光明胜异宝幢华幔。谓盖曰。吾生净土。克在今夕。即坐亡于忏堂。众见楼阁千重排空而去。犹云雾然。   慧思   陈时来居南岳。专诵法华。尝梦阿弥陀佛弥勒佛与之说法。夏竟受岁。豁然大悟法华三昧。所未闻经。不疑自解。后将顺世。即集门学。连日说法。端坐唱佛来也。即合掌而逝。   智者大师   讳智顗。姓陈氏。颖川人。母梦香烟五采。萦回入怀。诞灵之夕。神光照屋。七岁入果愿寺。闻思禅师止大苏山。即往顶拜。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因示以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师入观三七日。身心豁然。宿通潜发。见灵山一席俨然未散。以所证白师。思叹曰。非汝莫证。非我莫识。此法华三昧初旋陀罗尼也。大建元年。至金陵阐化。尝披一破衲。说法天台。二十余年。疏观经。着十疑论法华玄义等书。劝人进修净业。后于石城石像前。将示寂。令唱无量寿佛及观经首题。合掌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又曰。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言讫加趺。唱三宝名。如入三昧。后有僧求知师生处。乃梦观音金容数丈。智者从后。告僧曰。汝决疑否。再验智者。生西方矣。   慧成   居枝江。诵阿弥陀经。修西方观三十年。常坐不卧。每入定见净土莲台宝树。临终之夕。人有梦成乘莲华上。隐隐西没。   慧命   天台仙城人。临终诫门人。精进净行。众忽见阿弥陀佛领众来迎。师随佛后。向西而去。   灌顶   章安人。临终示疾。室有异香。因诫诲弟子毕。忽起合掌。称阿弥陀佛二大士名。奄然而化。   法喜   常行方等礼忏。有一雉来。责命。神人斥之曰。法师当往生净土。岂偿汝命。后于病中发愿。以一生所修行业。回向净土。至心念佛。即见佛菩萨众来迎。端坐而化。   等观   居天台。常诵法华。一夕澡浴。面西趺坐。念佛菩萨及智者名。复说三观法门。言毕而终。   法俊   住碧涧寺。行法华三昧。即获悟入。示灭之日。仙乐盈空。天香亘野。众见凌空西向而去。   道喻   居开觉寺。念阿弥陀佛。日夜不废。造其像仅三寸。后于定中见佛。谓曰。汝造我像何小。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讫。见像身遍满虚空。告曰。汝且回本国香汤沐浴。明星出时。我来迎汝。至时感化佛来迎。光明满室。   寿洪   汾阳人。常念往西方。将亡。见兜率天童子来迎。师曰。我心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众念佛。遽云。佛从西来矣。言讫而化。   法智   居国清寺。一心念佛。常感观音势至来下光映其身。谓所亲曰。吾生净土有日矣。谁能具食饯我。众为具之。食讫无它异。众疑其侮。宿房而候之。夜未央。忽安坐床上。念佛而化。有金光自西来。江上渔人误谓天晓。   慧海   隋大业时。居江都安乐寺。专心净业。得齐州道诠所遗无量寿佛像。殷勤礼忏。像忽放光。自是恳求往生愈切。一日面西趺坐。念佛而化。   汶水二沙弥   同志念佛。经五年。大者先亡。得生净土。见佛欣庆。即白佛言。有小沙弥。与我同修。不识可得生不。佛言。汝本无心念佛。由彼劝汝。汝今宜还益勤净业。三年后可同来此。至期佛与众圣。自西来迎。大地震动。天华飘舞。是二沙弥一时俱化。   善胄   博野人。勤笃净业。常见佛大士像放光照身。一夕疾中倏起。合掌祝曰。佛以四十八愿摄我有情。必冀此时。如佛本愿。已而告众曰。佛光照我。所愿无失。言讫而亡。   法祥   住杨都大兴国寺三十年。修安养之业。凡有饶益。必用回向。因在疾。弟子闻师称佛声甚厉。又见房西壁有光若镜。现净土境相频伽鼓翼。祥倏然而化。   明瞻   晚岁克志安养。或讥其迟暮。瞻曰。十念功成。犹得见佛。吾何虑焉。后因疾于兴善寺。具斋别道俗。时仆射房玄龄杜如晦皆会焉。日过午。整威仪。遽曰。佛来矣。二大士亦至。竦身合掌而化。   道绰   并州汶水人。十四出家。习经论。晚事瓒禅师学禅。后入壁谷玄中寺。昙鸾之旧居也。专志念佛。日以七万遍为度。劝并汾人念佛。或以豆记所度者。及万斛。贞观二年四月八日。集道俗为如来生朝庆会。俄见鸾空中。乘七宝船。谓绰曰。汝净土堂宇以成。众复见化佛菩萨飘飘在空。皆忻仰叹异。   同志道抚者每相见。必指净土为会。绰亡三日。抚闻之曰。吾常期先行。今乃在后。吾加一息之功。见佛可追矣。即于像前。叩头陈露。退就其座而化。   法师善导   唐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讲诵观经。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续至京师。激发四众。每入室。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时寒冰。亦须流汗。出则为人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不暂睡卧。般舟行道。方等礼佛。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好食送厨。粗恶自奉。乳酪醍醐。皆不经口。凡有衬施。用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坏寺废塔。所至修营。然灯续明。常年不绝。三衣瓶钵。不使人持。行不共众。恐谈世事。长安道族。传授净土法门者。不可胜数。从其化者。至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卷者。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或得入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莫能纪述。或问念佛生净土邪。师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之。其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老病。任是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后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柳树。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养。言已投身而化。高宗知其事。赐寺额曰光明。世传弥陀化身。而立为莲社二祖云。   智琰   居武邱。集僧俗修净业观想。每月一集。五百余人。后于病中。见梵僧手执宝瓶。前谓之曰。吾无边光也。却后净土所称功德宝王乃我尔。琰与寺众论曰。无边光势至大士。功德宝王其成佛之号也。我其西归乎。其夕竟亡。   神素   居蒲州。讲阿毗昙成实论。愿早登安养。后病中。令弟子读观经。静坐而听。既毕。唱佛大士号。始终数番。至中夜。安坐而化。   功迥   浚仪人。行普贤忏。身不倚者三十年。一日普贤来。乘六牙象。地皆银色。晚年专讲法华。每至药草喻品。天辄降雨。又撰佛地论疏。愿回所诠之益。得生净土。疏成。五色异光照其室。迥曰。得于此时乘光见佛。愿足矣。乃系念西想。不食而化。   道昂   平时修净土业。一日升高座。诫饬徒众。遽揖曰。彼天众何杂沓而来。天道由来非吾愿。若净土相迎。即闻命矣。因瞑目久之曰。阿弥陀佛光明照我。诸化菩萨又来会此。于是奉炉叩首陈庆。忽炉坠而化。   善道   临淄人。入大藏。信手探卷。得观无量寿佛经。乃专修十六妙观。及往庐山。观远公遗迹。豁然增思。后遁迹终南。修般舟三昧数载。亲宝阁瑶池宛然在目。复往晋阳。从绰禅师。授无量寿经。入定七日。绰请观所生处。道报曰。师当忏悔三罪。方可往生。师尝安佛像。在檐牖下。自处深房。此一罪也。当于佛前忏。又尝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当于四方僧前忏。又因造屋多损虫命。此三罪也。当于一切众生前忏。绰静思往咎。池心悔谢。久之。道因定出。谓绰曰。师罪灭矣。后有白光来照之时。是往生相也。道行化京师。归者如市。忽微疾。即掩室怡然而逝。异香天乐。向西而隐。   惟岸   并州人。常修十六观门。曾因出观。见观音势至现于空中。岸顶礼雨泪曰。幸由肉眼。得睹圣容。所恨世无传焉。倏有二人。称善𦘕圣相。既就。人亦俱失。乃谓弟子曰。吾西行其时也。有从我者乎。一小童曰。惟师之命即往。白父母。归寺沐浴。至像前趺坐而化。岸抚其背曰。汝何先吾而行。即令弟子助声念佛。仰目西顾。寂然无声。   法持   江宁人。见黄梅忍禅师悟心要。继牛头祖位。常系念净土。俯仰不违。将终。戒弟子。露骸松下。令禽兽食我血肉。起净土因。弟子如其旨。见神幡数十西来绕山。幡出异光。以烛其室。   慧日   泛舶南海。至天竺诸国。访善知识。问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速得见佛。天竺三藏皆赞净土。日闻喜跃。至健陀罗国。山有观音像。祈请者或现身。日绝食七日。毕命为请。七日之夜。观音于空中。现紫金相长丈余。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利人。又愿生极乐国。当如汝志。开元七年。东归达长安。进佛真容梵夹。帝旌其德。赐号慈愍三藏。着净土文行于世。天宝七年将终。见莲华在前。状如日轮。   法师承远   始学于成都唐公。至荆州进学于玉泉真公。真公授师以衡山。俾为教魁。人从而化者万计。有弟子法照。初居庐山。由正定聚。趣安乐国。见蒙恶衣侍佛者。佛曰。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肖焉。乃从而学。传教天下。法照在代宗时。为国师。乃言其师有异德。天子南向面礼焉。度其道不可征。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场。用尊其位。师始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茹草木。其取衣类是。南极海裔。北自幽都。来求厥道。或值之崖谷。羸形垢面。躬负薪槱。以为仆从而媟之。乃师也。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权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书涂巷。刻溪谷。丕勒诱掖。以援于下。不求而道备。不言而物成。人皆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不拒不营。祠宇既具。至德宗朝。申诏褒立。是为弥陀寺。正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终于寺。寿九十一。世推为莲社三祖云。   僧炫   并州人。初念慈氏。期生内院。年九十。遇绰禅师。闻净土之法。始回心焉。早暮礼佛千拜。念佛万声。三年有疾。谓弟子曰。阿弥陀佛授我香衣。观音势至示我宝手。吾其去矣。既终七日。异香不散。   时启芳圆果二师目击斯事。乃于悟真寺观音像前。折杨枝置像手。誓曰。芳等若于净土有缘。当使七日不萎。至期枝益茂。芳果庆忭。昼夜观念不舍数月。忽觉临七宝池。入大宝帐。见佛及二大士坐宝华台。光明辉映。芳果前作礼。佛告之曰。汝念我名。皆生我国。又见宝幡珠网。有梵僧御宝车中谓曰。吾法藏也。故来迎汝。芳果忽觉乘车前迈。又闻释迦佛文殊菩萨。以梵音声。称赞净土。宝殿之中。有宝阶三道。第一道纯是白衣。第二道僧俗相半。第三道唯是僧辈。佛指谓芳曰。此皆阎浮提念佛之人。得生此土也。后五日二人无病。忽闻钟声。芳果曰。钟声我辈事也。当时俱即化去。   辩才   襄阳人。潜修净土之业。二十年未尝说。独与护戎任公善。谓之曰。才必生净土。期在十年。后令弟子报任公曰。向所期已及矣。任公及门。才曰。吾其去矣。趺坐而化。众闻仙乐西来。异香散满。   自觉   居平山重林院。为鬼神讲说者三年。屡有祥感。尝发四十八愿。因观音大悲接见阿弥陀佛。乃率众建刹。铸大悲像四十九尺。俯伏像前。陈其愿曰。圣相已就。梵宇已成。愿承圣力。早登安养。夜中忽见金色祥光二道。佛及菩萨左右随之。佛垂手接觉首曰。守愿勿易。利物为先。宝池生处。终当如愿。后十一年。见大神云中出半身。谓之曰。安养之期已至。即于像前。跏趺而化。   国师法照   唐大历二年。止衡州云峰寺。慈忍戒定。为时所宗。尝于僧堂食钵中。睹五色云中有梵刹。当东北有山涧石门。复有一寺。金书其题。曰大圣竹林寺。他日复于钵中。见云中数寺。池台楼观。万菩萨众。杂处其中。师以所见。访问知识。有嘉延昙晖二僧曰。圣神变化。不可情测。若论山川面势。乃五台耳。四年。师于郡之湖东寺。开五会念佛(当是五日为一会耳)。感祥云弥覆。云中楼阁。睹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身满虚空。有数梵僧。执锡行道。复见老人谓曰。汝先发愿。于金色界。礼觐大僧。今何辄止。师遂与同志。远诣五台。见寺南有光。及随至佛光寺。一如钵中所见。东北五里。果有大山。山有涧。涧北石门。旁二青衣。一称善财。一称难陀。引师入门。北行见金门楼观。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寺方二十里。一百院。皆有金池宝塔华台玉树。入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踞师子座。为众说法。菩萨万数。共相围绕。师于二菩萨前。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未审修何法门。文殊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阿弥陀佛愿力难思。汝当系念。决取往生。时二大士同舒金臂。以摩其顶。与之记曰。汝以念佛力故。毕竟证无上觉。文殊复曰。汝可往诣诸菩萨院。巡礼承教。师历请教授。至七宝园。复回至大圣前。作礼辞退。向二青衣送至门外。师复作礼。举头俱失。后与五十僧。往金刚窟。即无着见大圣处。忽睹众宝宫殿。文殊普贤及万菩萨。佛陀波利。师方作礼。举首即失。夜于华严院。见寺东岩壑有五枝灯。师曰。欲分百灯。既而如愿。复曰。愿分千灯。数亦如之。光遍山谷。又前诣金刚窟。夜半见佛陀波利。引之入寺。后复于华严院。念二大士。记我往生。乃一心念佛。忽见波利。谓之曰。汝华台已生。后三年华开矣。汝见竹林诸寺。何不使群生共知之。师因命匠刻石为图。于见处建竹林寺。既毕。谓众曰。吾事毕矣。数日别众坐逝。推波利之言。果三年也。师于并州。行五会。教化人念佛。代宗于长安宫中。常闻东北方有念佛声。遣使寻之。至于太原。果见师劝化之盛。遂迎入禁中。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号五会法师。而莲社立为四祖云。   法师少康   缙云仙都人。俗姓周氏。母罗氏。梦游鼎湖。峰有玉女。以青莲华授之曰。此华吉祥。当生贵子。及生。青光满室。作芙蕖香。七岁未语。相者奇之。母携至灵山寺。指殿佛谓之曰。汝敬佛不。遽答曰。我佛释迦谁不为敬。父母愈敬异。遂舍令出家。年十五诵通法华楞严等五部。寻往会稽嘉祥。学究律部。后诣上元龙兴。听华严瑜迦诸论。唐贞元年。初洛下白马寺。见殿中文籍放光。探之乃善导和上西方化导文。师曰。若于净土有缘。当更放光。言已光复闪烁。师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遂至长安光明寺善导和上影堂。大陈荐献。倏见遗像升空而谓之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它日功成。必生安养。师闻佛音如有所证。乃南适江陵。路逢僧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今严州是)。言讫而隐。师既入郡。人无识者。乃乞钱。诱小儿曰。阿弥陀佛是汝导师。念佛一声。与汝一钱。儿务钱者。随声念之。月余孩孺念佛觅钱者众。师乃曰。能念佛十声者与一钱。如此一年。无少长贵贱。见师者皆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满道路。十年乃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台三级。集众行道。师每升座。高声唱佛。众见一佛从口而出。连唱十声则见十佛。师曰。汝见佛者。决得往生。时众数千。有不见者。呜呼自责愈加精进。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嘱累道旋。当于净土。起忻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能见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道而逝。郡人为建塔于台岩。号台岩法师。而莲社立为五祖云。   怀玉   丹邱人。布衣一食。常坐不卧。观想净土。将四十年。日课佛名五万。诵弥陀经三十万遍。天宝元年。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持银台。来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台。圣众遂隐。师弥加精苦。三七日后。向人复来曰。法师已得上品生。忽异光照室。越三日书偈曰。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父母。我经十劫修道来。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婆娑归净土。弟子见佛菩萨共御金台西下。迎玉而去。郡太守假公作偈赞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惟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   齐翰   居武邱。入流水念佛道场。一念之顷。即见净土境相。忽作歌曰。流水动兮波涟漪芙。蕖辉映兮宝光随。乘光西迈兮偕者谁。初师十年在疾。弟子问曰。和上舍生。何乃抱病。师曰。必谢之躯。虽圣未免。即回瞻圣像而亡。   神皓   于吴郡结道俗。为西方社。有不能遗尘累者。引退之时。以为旃檀林中常材自枯。后示疾。谓弟子曰。净土圣相已现。吾今夕必往生。乃澡身易衣。端坐而化。香气满室。   僧藏   西河人。夏月在草间喂蚊。念阿弥陀佛。二十年许。饮食行坐。志在安养。忽于病中见化佛。光照其身。次日谓侍者曰。吾适。瞑目正在净土。诸上善人散华召我。乃整衣西向而化。   大行   入泰山行普贤忏三年。感大士现身。晚岁入藏室陈意。随手取卷。得弥陀经。乃日夜诵咏。至三七日。睹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现身。其前僖宗闻其事。诏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封开国公。后一年琉璃地复现。即日右胁而。终异香旬日不散。肉体不坏。   宝相   居长安。六时礼忏者三十年。夜诵弥陀经七过。佛号六万声。后忽见佛大士众自西来迎。嘱诸徒曰。念佛为业。西方相待。   百丈大智   马祖嫡嗣。天下丛林共宗。而祈祷病僧。化送亡僧。悉归向净土。以为超度。   智钦   专习禅业。又礼一万五千佛名一百遍。后于郑州阿育王塔所烧一臂。愿生净土。弟子僧护。夜半见庭前光照异常。因问。何人秉炬。凡三问。空中声云。来迎钦禅师耳。护急推窗观之。即见佛身光明。幡华宝盖。胜空飞下。钦应时化去。   法顺   杜氏。每游历郡国。劝念阿弥陀佛。着五悔文。赞咏净土。弟子至五台。见老人谓曰。文殊今住终南山。杜顺和上是也。归则顺亡。   怀感   居长安千福寺。念佛三年。见佛金色玉毫得入三昧。乃制决疑论七卷。临终见佛来迎。合掌而化。   德美   于会昌寺西院。造忏悔堂。年别般舟。一夏不坐。或止口过。三年不言。或行不轻。通礼七众。或节衣食。四分除二。或去世想。专念西方。口诵弥陀。终于命尽。后于一时。入室称佛。倏然而化。   志通   游天台。见智者净土仪。欣然会心。尝至招手岩。因陈大愿。念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诵已投身岩下。若有神人捧之于树。乃复整心登岩曰。余生可厌。大愿已发。惟海众菩萨同相接引。再投而下。适在蒙茸草上。久之复苏。寺众舁归。身心无损。后游越之法华山。一夕见白鹤孔雀。行列西下。莲华开合。光相现前。乃起礼佛。趺坐而化。   绍岩   居钱塘湖心寺。专诵法华。期满万部。得生净土。一朝有莲华。生于陆地。岩誓焚身供养西方三圣。吴越王俶力劝止之。又往投身曹娥江中。如有物扶其足。渔者救之。得不弱。吴越王于宝塔寺。建净土院以居之。一朝见莲华光照其身。越三日欣然坐化。   守真   永兴人。讲起信论法界观。常于中夜。轮结无量寿佛往生秘密印。至天将晓。自觉身登净土。举目见佛。自俯伏像前。念曰。四十八愿能度我者。乃持香华入殿供养。就座而化。   晤恩   姑苏人。住慈光。讲法华诸经。后于井中。见白光出。乃绝食念佛。越三日。见梵僧捧炉三绕之曰。吾灌顶也。以汝所修。同我之志。故从净土来迎。次日恩升座说止观。指归即座。面西而化。众闻空中丝竹之音。依俙西去。   义通   高丽人。居四明宝云。敷扬教观。几二十年。常呼人为乡人。有问其故。曰。吾以净土为故乡。诸人皆当往生。皆吾乡中人也。后右胁念佛而化。   知礼   号法智。居南湖。述妙宗钞。释天台观经疏。大彰观心观佛之旨。曾于每岁二月望日。建念佛施戒会。动逾万人。又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观。显四净土之义。后于岁朝。建光明忏。至五日。召大众说法。骤称佛号数百声。奄然坐逝。   遵式   初居天台东山。遍行四种三昧。后往四明宝云。结缁素专修净业。作誓生西方记。及居天竺灵山。于寺东建日观庵。为送想西方之法。依无量寿经。述往生净土忏仪。为杭守马亮。述净土行愿法门。往生略传。后居草堂示疾。弟子问所归。对以寂光净土。至夜奄然坐逝。   有基   学于宝云。住太平兴国寺。一日示疾。为弟子广谈圆旨。众忽见西方现光。空中奏乐。师曰。阿弥陀佛与二大士。亲至于此。即右胁西向而化。门人梦阿弥陀佛授记。为超壮如来。或梦师坐青莲华。执如意对佛说法者。法智叹曰。卧病谈玄。临终见佛。是可敬也。   本如   号神照。住东山。承天三十年。讲经之余。集百人。修法华忏一年。与郡守章郇公。结白莲社。一日升座说法。与众诀别。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去。明年启塔。尊容如生。有莲华产于塔前。   法师延寿   字冲玄。总角诵法华经。五行俱下。六旬而毕。吴越钱氏。时为税务专知。用官钱买鱼虾。放生。事发。当弃市。吴越王使人视之曰。色变则斩。不变则舍之。已而色不变。遂贷命。因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衣不缯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尝谓曰。汝与元师有缘。它日当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往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乌巢于衣裓。后于国清。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诃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净业。方到此中。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专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遂获辩才。初演法于雪窦。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二年迁永明(今净慈)。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忠懿王欢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切也。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夜施鬼神食。昼放生命。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人号为慈氏下生。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赐号智觉禅师。师道播海外。高丽国王致书献物。叙弟子礼。师以天台贤首慈恩三宗互有同异。乃馆其徒之知法者。博阅义海。更相质难。师以心宗之衡。以准平之。又集大乘经论六十部。两土圣贤三百家之言。证成唯心之旨。为书百卷。名曰宗镜。又述万善同归集。指归净土。最得其要。师既亡。起塔山中。有僧来自临川曰。我病中入冥得放。还见殿室。有僧像。阎罗王自来顶拜。我问此像何人。主吏曰。杭州寿禅师也。闻已于西方上品受生。王敬其人。故于此礼耳。崇宁中。追谥宗照禅师。莲社立为六祖云。   慧才   号广慈。晚居雷峰塔。课佛不辍。忽梦入一处。若宫室者。人告之曰。净土中品。是汝所生。复见一殿胜丽殊绝。人曰上品之生。以待净慈本禅师也。才临终果书偈。面西趺坐而化。   思义   号净慧。住灵山二十三年。退居草堂。一日别众而逝。众念诵。久之。忽复省曰。适随观音大士行。见金色沙门长身垂臂。谓我曰。汝报缘未尽。过七日当遣迎。至期趺坐而化。瘗龛之日。有赤云垂布向西而没。   元净   号辩才。住上竺。谢去居南山龙井。焚指供佛。左三右二。专修净土观。临终告其友。道潜曰。吾西方业成。后七日去矣。至期右胁。吉祥而逝。   从雅   学于天竺海月。诵法华经五藏。弥陀经十藏。金刚经四藏。每字三拜。礼法华三过。自余诵经礼拜无虚日。誓生安养。主客杨杰述安乐国赞三十首。以赠之。后于四月八日。面西趺坐而化。空中奏乐。室内闻香。   若愚   居霅川仙潭。学于辩才。归觉海。建无量寿阁。劝道俗。四季开会念佛。凡三十年。将顺世。梦神人告曰。汝同学则章得普贤行愿三昧。已生净土。彼正待汝。师乃沐浴更衣。命众讽十六观经。端坐默听毕。忽云。净土现前。吾当行矣。遽书偈而化。本是无家可得归。云边有路许谁知。溪光遥落西山月。正是仙潭梦断时。又于半月前。书一颂云。空里千华罗网。梦中七宝莲池。踏得西归路稳。更无一点狐疑。   智深   号慈行。学于海月。归嘉禾。开长堂供二十年。专志念佛。常以净业化人。得往生显验者甚众。一日示疾。客至问安。谈论如常。时客方出门。师即迁化。人见紫云向西而没。   处谦   继神照。住白莲。一夕会弟子。设香华。讽普贤观经阿弥陀经。端坐称赞净土功德。复告众曰。吾得无生。日用有年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如入禅定。奄然而化。   法师省常   字造微。姓颜氏。钱唐人。七岁厌俗。十七具戒。宋淳化中。住南昭庆。慕庐山之风。谋结莲社。以西湖天下之胜游。乃乐嘉遁。无量寿佛往生之仰止。乃刻其像。华严净行品成圣之宗要。乃刺血而书之。于是易莲社。为净行之名。士夫预会者。皆称净行社弟子。而王文正公旦为之社首。一时公卿伯牧三十余年。预此社者。至一百二十三人。其化成也若此。比邱同志复千。大众有以见西湖之拟于庐山者。无惭德矣。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端坐念佛。有顷厉声唱云。佛来也。泊然而化。众见地色皆金。移时方没。寿六十二。弟子奉全身。塔于鸟窠禅师之坟侧。莲社立为七祖云。   死心悟新禅师   继席黄龙。宗风大振。而切意净业。着劝念佛文。令人发哀起信。   真歇清了   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师大显。而卓庵补陀。专意西方。有净土集行世。   慈受怀深   得法于长芦信公。专心念佛。而谓修行捷径无越净邦。建西方道场。苦口劝众。   石芝宗晓   嗣月堂洵公。洞彻教部。以净业化人。尝集大藏诸书。有乐邦文类。行世。   寂堂   元嗣密庵杰。笃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自天而降。梦红莲华从地而出。由是十洲莲宗大行。   宗坦   潞州人。申氏子。年十六师道恭净𩬊五十年名播讲林。晚于唐州青台镇。专求净土三业四仪曾无暂忘。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梦阿弥陀佛。谓曰。汝说法止六日。当生净土。觉而白众。至五月四日。集众告曰。因缘聚散。固当有时。净土胜缘。惟凭时刻。愿众念佛。助我往生。言已坐脱。满空雷鸣。白云覆地。三日方歇。所持玛琉数珠盘于指上。众取之。竟不能下。   子元   号万事休。茅姓。母柴氏。梦佛入门。次早生之。因名佛来。父母早亡。年十九投延祥寺志通出家。习止观。一日定中闻鸦声悟道。颂曰。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错用心。于是利他心切。普劝念佛。代为法界众生。礼佛忏悔。祈生安养。创白莲忏堂。述四土三观。选佛图。开示莲宗眼目。立普觉妙道四字。以定名派。高宗皇帝召见。赐号慈照。后于铎城。三月二十三日。告众曰。吾化缘已毕。时当行矣。言讫合掌示寂。茶毗舍利无数。敕赐最胜之塔。   怀义   温州乐清人。父业渔怀幼时坐船尾。随父得鱼。私投水中。父怒受挞无悔。遂辞亲。出家景德寺。天圣中。试经得度。禀法于翠峰显禅师。凡五住道场。惟化众念佛。有劝修净土说。示寂之夕。其徒智才问。垒塔已毕。如何是毕竟事。师竖拳示之。推枕而逝。   智圆   居西湖孤山。广解诸经。刻心净土。造弥陀疏及西资钞。劝发往生。临终坐化。以陶器合瘗。后十五年。积雨山颓。启视陶器。形质俨然。爪𩬊俱长。   僧藏   汾州人。一生不受道俗礼拜。专修净土。将终天乐。次第来迎。皆不赴及。西方佛至。别众而化。   有严   受业天台灵鹫。依神照传教。晚居樝庵。专事净业。作怀安养故乡诗四篇。为时所传。居山十年。梦池中大莲华。天乐四列。乃作饯归净土诗。后七日加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乃隐。   中立   号明智。居南湖。常以净业诱人。其徒介然创十六观堂。为东州之冠。实师勉之也。一夕谓侍者曰。今闻异香。吾意甚适。即召观堂。行人俱集。含笑言曰。吾往生期至。即面西坐逝。   择瑛   桐江人。依经论辨专杂二修。以示往生之易。又述净土修证仪二卷。行于世。今人称阿弥陀佛真金色一偈。即师所撰也。一夕有疾。面西凭几。念佛而化。   思照   受业钱塘净住。刺血书法华经。一字一礼。如是十过。诵十六观经五藏。弥陀经十藏。法华一千部。礼华严梵网净土七经等。凡二百七十卷。每夜四更即起。念佛懈怠之人。闻声悚愧。又于月二十三日。率道俗系念三圣。常及千众。终师之世。凡三十年。一夕语其徒曰。夜梦佛金身丈六。岂非往生有兆乎。乃日请七僧。以助念佛。至七日晚。涌身合掌。厉声念佛。趺坐结印而化。   宗利   受业会稽天华。修法华忏三载。梦亡母谢曰。荷汝忏功。已生善道。期满。见普贤从空而过。复谒大智律师。增受戒法。忽梦律师吐白珠令吞之。尝神游净土。见宝池莲华行树之相。寻诣新城碧沼。修念佛三昧者十年。后入道味山。筑庵名一相。越十五年。谓弟子曰。吾见白莲华遍满空中。三日复曰。佛来矣。即书偈曰。吾年九十头雪白。世上应无百年客。一相道人归去来。金台坐断乾坤窄。奄然而化。   齐玉   号慧觉。初于霅川宝藏。建净土会。念佛者如蚁之众。后住上竺。夜半顶弥陀像。行道念佛。一日谓首座曰。床前多宝塔现。非吾愿也。所欲见则阿弥陀佛也。可为我集僧念佛。首座鸣钟系念。将百余人。顷之曰。今已见佛。即瞑目端坐而逝。   仲闵   所著教义宪章集。三衢人。于受业祥符。升师子座见银誓。西方而至。师曰。吾一生解第一义。誓取金台。今乃若此。即座而化。   莹珂   受业霅川瑶山。遍参教席禅门。以疾归受业。酒炙无所择。窃念戒业有阙。恐从流转。令同住取戒珠师所编净土往生传。对床读之。凡读一传为一首肯。既而择一室。面西设禅椅。不食念佛三日。梦佛大士谓之曰。汝尚有寿十年。且当自勉。珂白佛曰。设有百年。阎浮浊恶。易失正念。所愿早升安养。承事众圣。佛曰。汝志若此。后三日当来迎。至期令众诵弥陀经。师曰。佛大众皆至矣。遂寂然而化。   灵照   住华亭超果。每岁开净土会。七日道俗常二万人。梦中见三圣。跪问之曰。灵照一生期生安养。可果愿不。观音指之曰。净土不远。有愿即生。一日卧病。谓侍者曰。吾往生有期矣。即面西趺坐而化。   可久   居四明开化。常诵法华。因坐化。三日复苏。语净土事。与十六观经不异。见莲华台。皆标合生者姓名。一紫金台标云。大宋成都广教院熏法华当生此中。次一金台云。明州久法华生此。又一金台云。明州孙十二居士合生此中。又银台标云。明州徐道姑当生此中。语讫复逝。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二十年孙居士化。天乐盈空。感一郡人。皆来送葬。   宗本   初参天衣怀禅师。有契悟。后住净慈。奉诏入住东京慧林。召对延和殿。密修净土之业。临终安坐而逝。   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殿殊丽人曰。以待净慈本禅师。又资福羲师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之答曰。吾定中见金莲华人言。以俟慧林本禅师。又小莲华无数称。是以待受度人。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之人也。   善本   试华严经得度。自净慈诏住法云。赐号大通。后归杭州象坞。专修净业。有僧定中见方丈弥陀佛示金色身。一日告门人曰。止有三日在。至期。趺坐面西而化。   元照   住灵芝。弘律学。尤属意净业。一日会弟子。讽观经及普贤行愿品。加趺而化。西湖渔人。皆闻空中乐声。   道言   会稽人。灵芝之高弟。专修净业。临终数日前。见二神人长丈余。报言。何不系念。于是大集道俗。念佛三昼夜。将毕。自升座说法。为众忏悔。至晚即座而化。   法师宗赜   号慈觉。襄阳人。礼长芦寺秀禅师出家。愿力弘深。洞悟禅理。元祐中。迎养老母于方丈东室。劝以䇿励念佛。七年不间。母临终果无疾善逝。师勤修化物。遵庐阜之规。建莲华胜会。其法日念阿弥陀佛。或百声千声万声。各于日下。以十字记之。一夕梦一少年乌巾白衣。风貌清美。告师欲入莲华会。乞书。一名赜。秉笔问名。曰普慧。又曰。家兄普贤亦求附录遂隐。师觉谓耆宿曰。华严离世间品有普贤普慧二菩萨。助扬佛法。今同大众。结会念佛。期生净土。感赖圣贤。幽赞录中。乃以二大士为首。远近向化。撰坐禅箴劝孝文一百二十则。述劝修净土颂。有云。三界炎炎如火聚。道人未是安身处。莲池胜友待多时。收拾身心好归去。目想心存望圣仪。直须念念勿生疑。它年净土华开处。记取娑婆念佛时。临寂念佛坐化。灵芝照公称为近代大乘导师。而莲社推立八祖云。   惟月   居诸塈化城。明律。学修净业。一日有异僧来迎。后二日微疾。急呼同住道宁曰。今见阿弥陀佛。可高八尺。驻立空中。言讫而化。   思敏   依灵芝。曾受戒法。专心净业二十年。一日偶疾。请众讽观经者半月。三日见化佛满室。临终念佛。声出众外。酷暑留龛。七日不变。异香郁然。   行诜   诵四分戒本。三日通彻。学律于大智。住明庆二十年。偶寝疾。即设像命徒。系念数日。忽起索三衣。自唱弥陀经。厉声念佛。加趺而化。   法持   居化度寺。修弥陀忏三年。烬二指。增受戒法。造西方三圣像。诵观经弥陀经如意轮咒。愿促阎浮之寿。蚤生安乐之邦。一日小疾。哭恸恳告。愿垂接引。念佛之声。闻于百步。忽见佛身丈六立于池上。即自言曰。我已得中品生。端坐面西而化。   慧亨   居武林延寿。号清照。依灵芝习律。专修净业。殆六十年。每接对宾朋。必以念佛为劝。建宝阁。立三圣像。最称殊特。贵官江自任每敬。师忽梦宝座从空而下云。是清照律师当升此座。社友孙居士报师乍违。即在家作印而化。师往炷香。回谓其徒曰。孙君已往。吾亦当行。即请众念佛。复云。弥陀口口称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决定生安养。即端坐脱去。   用钦   居钱塘七宝院。依大智学律。闻其示众曰。生弘毗尼。死归安养。出家为道。能事斯毕。即标心净土。一志不退。日课佛至三万。尝神游净土。见佛大。士种种异相。谓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众念佛。黎明合掌。西望加趺而化。   妙生   会稽人。习律学。日践净土之业。与大通本禅师。居潮山象坞。共明此道。一夕会门人。讽弥陀经。就榻端坐。取临终香焚之。合掌迎顾。嗒然而化。   惟渥   钱塘人。杜门谢事。阅大藏三过。华严法华诸经计之总二万卷。晚年诵弥陀经二十藏。一夕偶疾。西向端坐。作印而化。   仲明   居山阴报恩。素无戒检。偶因感疾。谓同学道宁曰。我今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云。但随息念佛为上药。明即依法念之。至七日力已困。宁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忽见二菩萨。次又见佛迎接。瞑目而化。   冲益   居钱塘净光。刺血书净土七经。复金书法华。刻西方三圣像。依止观坐禅法。念阿弥陀佛。一日感疾不服药。拈香对佛忏悔。请大众助念佛。讽弥陀经。至西方世界。奄然而化。   法宗   依雷峰广慈。学教。用止观行法。修大悲忏至九载。然五指供佛。每月率四十八僧。同修净土忏。久之梦佛菩萨来迎。后三日合掌西望而逝。   睎湛   山阴人。少为儒生。忽厌世出家。与莹行人于阮社。同建无量寿佛殿。专修净业。坐不背西。久之常见三圣相。一夕面西。诵经正坐。作印而化。   昙懿   居钱塘净住。以医为业。晚年礼法华经。修念佛三昧。以平时所积。供佛斋僧。造像设浴。如是二十年。后微疾不服药。请利行人七僧。念佛以助往生。次日见莲华其大如屋。又一日梵僧到床问讯。夜半众闻念佛声低。泊然长往。   太微   儿时投钱塘法安法师。初授弥陀经。便能背诵。及受具。愿扄门念佛为不退。僧常纵步。后山忽闻划舡笛。豁然开悟。因蓄一笛。以自嬉。   有凌监簿者。亦修净业。称微为净土乡长。一日叩门曰。净土乡长弟相见。微曰。明朝可相见于净土。今日诵佛正冗耳。翌朝人怪其不赴粥。往视之。见笛钵禅椅。先已焚却。加趺地上而化。   思聦   居钱塘法安。日诵莲经二部。余刻念佛。未尝谈及世事。忽谓弟子曰。夜来见佛菩萨同来接引。弟子曰。恐是魔境。不可便随。聦曰。终时胸间有莲华可验。越二夕。命声磬念佛。喜曰。佛来矣。即奄然而化。视胸前一掌许有文。红润若开敷莲华之状。   了义   号木讷。钟离少师之曾孙。十五举进士。过金陵见保宁玑公。闻法开悟。即从剃落。随所至处。扁曰昨梦。念念西方。未尝间断。祥公赴黄檗。挽其偕行。一夕祥梦。师来别云。西归矣。复见佛菩萨授以金台。越三日。炷香宴坐。含笑而化。尝诣五台。忽觉随众菩萨。后行道有紫绶金章二人。从其后。师诘其名。一僧引至殿旁。观玉牌金书王古葛繁二名字。   慧诚   居钱塘资圣。诵金刚经。礼西方佛。尝神游净土。亲睹佛容。潜于山岫。积柴为龛。入中念佛。纵火自焚。   祖南   居南岳。刺血书阿弥陀经五百卷。金刚经一百卷。法华经十部终。二十七年。皆用血书。常时念佛期生安养。末年血干骨立。念佛之声。不绝一日。至方丈相对无别语。即坐而化。眉间迸出舍利。随取随生。   法因   住四明广寿三十年。冥心净业。偶在疾。集众讽观经。称佛号者。三夕。谓门人曰。吾将行矣。或请留偈。为之书曰。我与弥陀本无二。二与不二并皆离。我今如此见弥陀。感应道交难思议。挺身端坐。结印而逝。   了然   号智涌。住白莲。二十四年。梦两龙戏空中。一化为神人。袖出书曰。师七日当行。既寤集众说法。大书曰。因念佛力。得生乐国。凡汝诸人可不自勉即沐浴更衣。集众诵阿弥陀经。至西方世界。倏然而化。能仁行人。皆闻天乐之音。祥光上属天表。   智仙   号真教。住白莲。讲道十三年。西向十念。历十二时。未尝废。一夕微疾。请观堂行人。诵弥陀经。卷未终而坐脱。能仁行人。皆闻众乐和鸣。黎明始知师亡。   思净   居钱塘北关。姓喻。常诵观经。念佛不辍。善画佛。必先净室。观想一日。画丈六弥陀佛。先见佛光。遂悟笔法之妙。人因号喻弥陀。建蓝院名妙行。饭云水。终其身三百万人。忽静默端坐。心想西方。越七日临终。索香供佛。加趺而化。异香经旬。   如湛   试法华得度。遍历教席。住乌镇塔院。日诵莲经二部。佛号二万声。一夕念佛端坐而化。所著教义。号假名集。   思梵   居西山。星者谓之曰。六月望。师其终乎。师曰。造物焉能制修道之人。汝言六月亡。我且八月往。至期沐浴坐龛中。集众端坐而化。   文慧   居嘉禾青龙。诗律高古。与北峰印公为友。北峰亦好吟。慧夺笔责之曰。吾兄大法柱石。何必为此。北峰感之。遂折节为学。卒为闻人。慧专志净业。至老益励。临终闻空声云中品中生。   慧明   号晦庵。学于慧光僧录。晚依菁山常照寺。与至叶修净业。日课法华楞严圆觉。持弥陀圣号以万数。庆元己未春示疾。谓弟子曰。吾学大乘。求生净土。今遂愿矣。乃累足坐逝。众闻天乐西来。徘徊顶上。茶毗之余。五色舍利。不可以[言*(〡/下)]。   智廉   居上虞化度寺。初遍参宗门。晚节一意西方。庆元改元秋八月。书偈别众曰。我梦中见阿弥陀佛大众围绕。而说法云。诸上善人。当须专修净业。来生我国。说已即隐。我既见相。往生必矣。即回身西向。作印坐逝。   净观   居嘉禾寂光庵。修净土忏法十余年。谓弟子曰。我后月二十七日当去。至两日前见红华。次日黄华满室。皆有化生。孩儿仙带。结束及期。入龛坐命众。诵经念佛。顷之即脱去。   利先   居新城法慧。日诵法华。课咒念佛。至中夜其声哀切。仰诉娑婆极苦。愿佛早垂接引。得遂往生。如是十年。晚岁屡感祥。梦忽示疾。命众念佛。西向凝望。端坐而逝。   师安   受业乌镇普静。通华严宗旨。修弥陀忏。观想净土二十年。昕夕不废。一生多病。临终忽精爽。谓弟子曰。佛菩萨已降。吾将行矣。即端坐而化。   如宝   受业霅川觉华。因闻自昔珍禅师梦设浴往生事。遂发心开长堂浴二十年。及建立佛像。愿求往生。年八十一。请众啜茶。言别。遽闻钟鸣一声。众皆惊异。即向西加趺合掌。凝望而化。   显超   博州人。亲授金总持三藏秽迹持咒之法。济病解冤。计所得施利五万缗。入永寿常住。后病中见佛菩萨前迎。莲华遍满。技乐杂奏。弟子皆告留法师住世救苦。净土变相渐渐隐没。乃复住十五年。行咒救人。一日天乐异香。佛及众圣。如前迎接。即面西加趺而化。   有开   居霅川千步寺。专修净业。朝暮不忘。于岁朝请众念佛讽经。至西方世界。即瞑目长逝。   道生   居常熟兴福。造丈六弥陀像。得县令梅汝能施财妆采。即集众讽经。念佛陈白。恸哭辞佛。归卧房。书偈坐亡。   若观   居乌镇嘉会。结十万人念佛。人各十万声。期先得生者。次第汲引。师请法华光明二经。日满百部。二十年中。诵满六十万部。誓与群生庄严净业。一日空相来访。相陪斋食。忽索笔书偈。趺坐而化。   覃异   居余姚龙泉。诵法华五千部。普贤行法弥陀经各万卷。静室礼佛。不舍昼夜。忽微疾。集众告曰。吾安养有期。即面西累足而逝。   元肇   四明陆氏。文章陆佃之族。蚤岁习律。阅大藏。诵莲经万部。又刺血书莲经一部。律宗诸疏三部。建炎四年。金虏破四明。师时住湖心。虏逼之北行。至南徐谓左右曰。吾将西归矣。即闻笙歌之声。一时军民咸见。师西望念佛而化。   智印   居霅川祇园。常想念净土。朝夜无间。病中集众讽弥陀经。甫毕加趺。合掌而化。   戒度   习律受业栖心。晚住余姚极乐。病中作遗书。别士夫道旧。命众诵观经。至法身观。厉声念佛。加趺而化。   道琛   号圆辩。为南湖八世祖。于弥陀忏宴坐中。见法智尊者。于法华忏中。见普贤放光。每月二十三日。建净业会。以为常课。道俗俱至。一日示疾。愿平日一毫之善。回向净土。集众讽观经。不绝七日。谓首座曰。吾已见佛身闻异香。乃沐浴更衣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复令讽安乐行。至深入禅定。见十方佛。嗒然而化。   有朋   号牧庵。住南湖。一日坐青玉轩。请行人讽观经。至真法身观。复令大众唱佛。留偈坐亡。   妙云   四明杨氏。号慈室。自南湖。退处溪口吴氏庵。一朝沐浴趺坐。谓侍人曰。吾有瓣香。藏之三十年矣。拟临终焚之。用报佛恩。今正其时。及香光正炽。起白佛陈意。就座而化。   睎颜   字圣徒。四明人。一生不肯住山。晚年居桃源厉氏庵。专心念佛十余年。尝扁小轩曰忆佛。作偈有云。随波追浪去翩翩。弹指声中七十年。岂不向来知忆佛。欲从老去更加鞭。自怜忆佛暮年深。除佛无能写我心。谁道万金为客好。终非一饭在家林。临终沐浴。更衣端坐。念佛而化。   了宣   四明宝林肄业。入南湖光严堂。阅大藏。预法华期忏。二十七年。与荣行人最相善。一日诣荣室默坐。荣问之。师曰。西归有期。难忘道义。冀公净土重会耳。荣喜曰。正所幸愿。忽示疾。请众讽弥陀经。念佛之际。端坐书偈曰。性相忘情。一三无寄。息风不行。摩诃息利。合掌而化。炎暑停龛七日。颜色红润。口角有微涎。观者以帊裛之。异香喷人。士庶闻之。倾城来裛。香涎愈滋。阇维之处。舍利无算。   善荣   四明小溪周氏。入南湖观室十六年。阅藏经。修期忏。金书法华楞严净名圆觉光明诸经。造弥陀像。遇法会则拈施。自𦘕水墨观音。求者便与。宣公亡后三年。忽取经像。分施亲故。请众讽普贤行法经弥陀经。念佛声中。加趺而化。时以为赴宣公净土之约。弟子海印。高行似之。   祖辉   居四明郡城佛阁。逢人但云。阿弥陀佛说也。说不得人。竟以说不得和上目之。鄞尉王用享夫妇事之甚至。一日到其家。告别云。我明日行矣。及诸檀俱会。即入龛端坐。求甘瓜啖尽一枚。念佛而化。   如鉴   四明塔山。两阅大藏。长诵莲经。专志念佛。昼夜不懈。晚年庵居。忽示疾。请邻庵诸僧。系念面西。加趺含笑而化。   祖新   受业四明福源。布衣粝食。为行清苦。去寺不远。有大姓方氏。以庵延之。乃于福源。创净土院造像栽莲。月三八集道俗系念。一日往别方丈曰。二月十五日。将西归。特来拜辞。枯肠欲得索面一碗。主人如其欲。食讫。竟往净土院像前礼云。祖新将行。奉别尊像。即归庵集众念佛。遽出众问讯曰。祖新已拜辞如来尊像。已拜别福源方丈。今别众道友。十五日毕定归去。愿诸仁者。勤心念佛。蚤得相会。即趺坐念佛。遽云。佛已至此。合掌而化。   中峰和尚   讳明本。钱塘人。得法于天目高峰。慧辩无碍。密修净业。有怀净土诗百篇。道德人仰之如山斗。龙象交参。朝廷屡遣使赐金帛。敕号普应国师。春秋六十二。示寂之日。光明灿发。塔于天目山中。   善住   字云屋。苏州人。性禀高洁。不近声利。掩关六时念佛。诵持大乘。礼拜忏悔。久病不易。吴中修净土者。和尚为最。缁白多取则焉。终时异香满室。有安养传谷响集。行世。   天如惟则   庐陵人。得法中峰。妙悟出人。建师子林菩提正宗寺于苏城。有卧雪立雪二室。日坐其中念佛。参学之流接武。师单提直指之外。复着净土或问劝人。终时灵瑞不一。年六十九。塔水西之原。   普度   丹阳人。弱冠出家。初参宝山慧禅师。深器之。居庐山东林寺。善法堂。笃修念佛三昧。着莲宗宝鉴十卷。阐化京师法王寺。灌顶国师进呈其书。降旨褒美。梓行天下。有开导人天续佛慧命复振东林之语。临终别众。念佛而逝。世称优昙宗主。   妙文   九岁出家。三十始出世。纵无碍辩。若峡倒川奔。后专修念佛三昧。临终预知时至。命诸弟子。高声念阿弥陀佛。面西趺坐而蜕。   盘谷   状貌不扬。而志气超迈。性耽山水。尝云。足迹半天下。诗名满世间。时高丽沈王。闻师德望。聘讲华严。七众倾服。沈王大悦。后至松郡。构精舍。勤修净业。日课念佛。年七十无疾。预告以时。端坐示寂。   楚石梵琦   蜀人。笃信西方。因抵燕京。闻楼鼓声。大彻。洪武初。三诏说法京都。皇情大悦。后筑室号西斋。一意净业。有忆安养诗曰。日夜思归未得归天。涯客子梦魂飞。觉来何处雁声过。望断故乡书信稀。几度开窗看落月。一生倚槛送斜晖。黄金沼内如船藕。想见华敷数十围。尝见大莲华充满世界。弥陀在中。众圣围绕。将示寂。示众曰。吾行矣。人问何生。答曰西方。又问。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乃厉声一喝。泊然而化。   祖香   江西新喻人。于山东龙潭寺。精修净业。有居士王杰者筑。庵延之。未几语杰云。某日当归。家众苦留。香云。归安养家耳。及期敷座。西向坐逝。举龛入山。化火自焚。   慧日   号东溟。姓贾氏。即宋相似道之诸孙。似道谪戍。时师尚幼。志求出家。至正间。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至洪武二年。上召见奉天殿。朱颜白眉。备奏称旨。太祖顾谓众僧曰。尔等何不质诸经奥义于白眉法师。嗣后召见。但以白眉呼之。后归上天竺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一夕梦青莲生方池中。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后四日合爪趺坐而化。   法师莲池   讳袾宏。杭州沈氏。弱冠栖心佛乘。嘉靖丙寅。依无门性天剃染。寻受具戒。单瓢只履。遍历知识。时辨融笑岩两禅宗最著。就参。多所契合。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隆庆辛未。见云栖山水幽寂。遂结茆终焉。环山多虎灾。师为讽经。施食虎。患以宁岁旱。循田念佛。随足所至。时雨沾澍。自此化道大盛。师独辟净土一门。融会三藏。指归惟心。四方缁白顶礼问道者相踵。名公巨卿。如陆光祖张元忭冯梦祯陶望龄虞淳熙宋应昌辈。靡不心折归依。师天性笃孝。每怀木主出游。食则具供。丛林济孤。必荐沈氏先宗慈悲幽冥。自习𦦨口。恒亲设放。屡有见师座上现如来相者。观力然也。拯救物命。撰戒杀放生文。城内外及山中俱置放生池。万历中。慈圣太后。遣中贵询法。赐紫衣黄金。使者出金。归常住。衣奉高阁。未尝挂体。师肩荷正法。修四安乐行。以念佛三昧。普摄三根。着弥陀疏钞云栖法汇二十余种。行世。临终半月前。入城别故旧。弟子宋守一等曰。吾将他往。还山与众话别亦如之。众以师欲谢客。辄居长寿庵。莫测其故。至期面西念佛。端坐而逝。大众哀请留嘱。闭目复开云。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时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四日。世寿八旬有一。僧腊五十。莲宗之祖。匡山逮宗赜。而八海内论定协一。以师为九祖云。   宝珠   尝游杭郡嘉禾间。冬夏一衲。乞食自活。宿无恒居。平时惟念佛不绝口。人唤之。才应对。即连声念佛。更无杂语。一日告众曰。吾行矣。索浴毕。化去。   真青   十九出家。参无字话。闻舟触岸声有省。后迁华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梦见西方三圣。万历癸巳正月。告终。众曰。和尚往生何品。曰。中品中生也。胡不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熏。位止中品。言毕而化。   佛石   号法雨老人。母梦僧以伽黎覆体而生。幼时恶闻腥膻。十四剃染。十八受具戒于莲池大师。三十谒紫柏禅师于金陵。亲承授记。师性孤卓。不事世缘。晚年谢客。避居于武林峰顶。构一室开一圹。曰。吾生可栖。死可葬。既久示病。弟子请留偈。师走笔书曰。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而今好个真消息。半夜钟声到客船。投笔而逝。   湖广。黄州有无名僧。专念阿弥陀佛。昼夜不撤。随其所见。皆称阿弥陀佛。崇祯癸未。黄总戎鼎守郡城。师大声念佛。冲其道执之。适张献忠攻黄州。师亦留城上。夜间念佛。且频呼醒睡。军士恨之。缚投城下。未几复在城上念佛。如是四次。每东城下。则西城上。南城下。则北城上。中军白于总戎。始敬礼焉。时黄州大饥。人相食。师出城外。饥民持刀。化师舍身。师解衣示众云。俟我念佛千声即食我。念至三百声。众急欲加刃。忽有兵马。从空中来。饥民惊散。而师已在城中矣。山中猎人得一大虎。师募之放生。猎人索三十金。师止得四金。猎人云。汝能执虎耳。三匝而不伤汝。则与汝虎。师遂授记虎执虎耳。三匝纵之。逸虎归依师不去师与虎同住黄麻山金刚洞中。内相卢九德督兵。过黄州。诣山访之。欲见虎。师语虎。止探头于外。卢欲见全身。虎乃大叫跃出。卢亦归依焉。师一日行街中。见一鸡高声念佛。鸡亦随声而念。庚寅。师欲之武林。道经白门。寓秦淮河傍。端午见游船。有巨公钱某。曾归依师。呼云。钱阿弥陀佛亦在舟中耶。登岸见师。师问同游人。知为某。某放声大哭曰。众生以苦为乐如是。钱恳示修行之要。师云。一心念阿弥陀佛。复云。我行后。汝有疑。可问觉浪。此明眼人也   晋陵天宁释海宝   初值禅堂蔬腐。每晨起。辄留腐菜数担列寺门。遇行人募钱置其上。完则令卖者收去。始携入供僧。遇不乐施者。务里许跟随化之。不轻易人。破衲虱盈于上。暇则席地念佛。恒拈虱易上下。总不离其身也。逾年募蔬腐外。更乞分厘。积至数金。便恳众诵经。礼忏已。则念佛回向。历年如是。崇祯间。词林郑胙长约师朝南海。已而却之。发棹后。每见师在陆前行。追之不及。迨登山入殿。又见师在上炷香。遣使伺同回复不得。郑抵郡。即诣寺候师。弟子云。师沉卧已月余。茶水俱不啜。昨方索饮起耳。郑因述其神异。郡人由此钦信。师一日廖君可来别师。师嘱曰。某月日可相晤。以了世缘。廖如期至。师煮茗酌云。烦居士。为老衲作一小影。君可写就不特形神迥。肖即敝衣虮虱亦觉历历浮动。殆化工笔也。越旬日。趺坐念佛而化。   蕅益法师   智旭。号素华。初参宗门。后因大病。发意西归。精修净业。著有弥陀要解佛顶玄文净信堂集天乐鸣空等书。临化瑞应非一。   实相   中年出家于佛日寺。惟勤修苦行。照管常住。为事随作。务随念佛。所得即施。不留余赀。不与人诤。亦无怒容。壬申秋。忽一日语人曰。吾明日当西逝。乃借云栖一老人坐龛。次日洗浴。着新净衣。剃𩬊未竟。已坐脱矣。   道枢   仁和人。每劝人以念佛为前矛。平居勇猛念佛。不染世缘。顺治乙未。梦与神僧登玉屏峰顶。丙申六月示疾。二十六日朝。语众曰。夜梦神僧来迓。岂即昔之登玉屏峰者耶。至戌时。忽见幡盖盈空。莲华布地。即趺坐合掌。念弥陀佛号百余声。安详而逝。龛有异香。   具宗   无锡人。以念佛三昧。诲人不倦。顺治己亥。示疾约时沐浴。但着一履。密表只履。归西之意。诵弥陀经毕。念阿弥陀佛十声。举笔书大字云。廓落灵虚。无往来处。掷笔而化。   新𠁼   讳大真。童身出家武林莲居庵。受绍觉师之法。行般舟三昧。终时诸弟子同梦见。满空天神执持香华唱云。迎新𠁼大师生西方。及旦弟子聚而候之。师身康。念佛相见如常。过三日忽坐化。   林谷   绍兴人。住罗山之西界。破衲麻鞋。惟劝人念佛为要务。至终时。见白云立。佛来迎而化。土人改其庵。曰白云。   万缘   俗姓乔氏。长兴人。为人淳和。平日詈之弗嗔。誉之弗喜。专持弥陀佛号数十年。康熙二年六月。无疾忽自缚草龛。九月初六日。自入龛。趺坐而逝。   本冲   杭郡人。居张家寺。素专法席。开导群蒙。康熙十一年九月。示疾告终。有顷复苏。谓大众曰。我平日缺念佛工夫。今去无坐位。汝等当助我念佛。众为合掌称念。逾时而逝。   尔立   名广志。会稽人。出家后结茅天台黄金洞。专修净业。苏州吴山殷天成诣天台饭僧。服师道行。延住吴山。接引庵。垂三十余年。随机化导。指归净土。从受归戒者异百人。尝结期念佛昼夜不绝声。其弟子造之。见师经行之地。大书阿弥陀佛放金色光。讶之以问师。师曰。汝自本光发现耳。乾隆二十六年四月望。要弟子四人。诣庵供佛。临别曰。明日午前当来送我。及期众至。焚香诵阿弥陀经。称佛名千声。端坐而逝。   实定   号闻学。上海人。尝主天目禅原寺。晚至苏州文星阁。既彻法原。应机利物。慧辩无碍。时为学人。提唱念佛法门。作念佛偈云。念佛念自心。念体元空寂。当念了无依。心心无别佛。又曰。西方开净域。不染世间情。前路无知己。君须独自行。又尝作净土诗一百八首。畅演惟心之旨。普劝人发回向心。乾隆四十一年。还江阴香山寺。岁杪得疾。明年正月三日。嘱付后事。至黄昏起坐。呼众至。命具汤。洗手者再。连称阿弥陀佛。说偈而逝。   誓愿   名佛安。苏州人。年三十余。投上津桥天竺庵为僧。已而住北濠大王庙。以念佛为课。得钱辄买香华供佛。放诸鱼鸟。乾隆四十一年。有疾。逝前三日。遣徒往狮林寺。请僧礼净土忏。施食一坛。期满别众。称佛名。香三炷。日午曰行矣。端坐而逝。   旅亭和尚   名际会。嘉善人。得法于闻学老人。机锋迅利。尝主席禅原。已而至苏州文星阁。自言在天目西方庵。修念佛三昧。风声水声。鸟声虫声。悉皆作唱佛声。及是掩关念佛。作偈曰。截断世人生死路。别开化外一乾坤。不知那个脚跟稳。放下身心入此门。乾隆四十六年。下痢。语戒弟子沈敬孚曰。昼夜弥陀十万声。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方少有相应分。那得工夫说。闲话管闲事。命侍者具汤沐浴。其明日遂逝。   祥峰达文   吴门人。乾隆五十六年冬。方闭关文星阁。修念佛三昧。夜梦三人入室南向坐。其一僧服。傍两居士。神仪俨然。上有白光覆顶。文礼问大德。自何方来。僧服曰西方。文曰。莫非佛国中人否。曰然。因问大德何名。三人同声曰。汝名甚么。曰达文。僧服曰。却来妄语。曰真也。非妄。僧服又问。汝名甚么。曰达文。僧服曰还要妄语。曰弟子实非妄语。僧服曰。一切众生以妄为真。执假为实。故受轮转。若有智者。知是虚妄。即无轮转。汝莫自迷失本真心。当知真心无心。真知无知觉。知乃魔佛无知觉。汝当信受。莫怀疑惑。文言下开悟曰。的是佛法不可思议。又问。既自佛国中来。曾见阿弥陀佛否。左一人曰。我向汝说。汝终不信。汝须亲见。始得三人齐起。各向文顶上。一拍说偈曰。应当勤精进。修诸清净业。因深则果实。慎勿生疑惑。又曰。诸法从心生。诸法从心灭。心法本来空。取舍不可得。又曰。生佛心法等。譬如梦中境。如幻三摩提。汝已知少分。偈毕。即腾空向西而去。空中乐音嘹亮。文向晨而觉。盖此梦。一令修净业人解第一义。无念而念。无生而生。不住中涂。直趋宝所。二令豁达狂禅。知有净土一门。发无上菩提。修如幻三昧。可作莲宗眼目。   高尼净因   大明   志尚清修。誓生净土。每入室礼念。先着净衣。口含沉香。文帝后甚重之。将终之日。众忽闻沉香满室。俄而光明如云。隐隐向西没焉。   法盛   居金陵道场寺。习十六观想。一夕礼像。遇病假寐。见大士乘杂华云。出宝色光。前来相迎。时诸尼款门问疾。咸见光明迸溢。盛曰。佛及菩萨放光度我。言竟而绝。   道爰   丹阳人。先于诸事。造大像七躯。务极精丽。又冶金铜。造无量寿佛像。忽于眉间。放大光明。地皆金色像。与爰记曰。汝舍此身。必生我国。即于像前。端坐而化。   法藏   居金陵。勤志念佛。夜间见佛菩萨来慰问。光明照寺。奄然迁化。   净真   居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诵金刚经十万遍。专志念佛。语弟子曰。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见净土宝莲花上童子游戏。吾已得上品生。言讫加趺而化。祥光满寺。   悟性   居庐山。念佛愿求往生。忽闻空中音乐。谓左右曰。我已得中品生。见同志念佛精进者。皆有莲华。生宝池中。以待其生。言毕而逝。   能奉   钱塘人。专修净业。常梦佛光照身。或闻诸尼善言开发。一日无疾。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诵佛声厉奔。往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乐音西迈。   慧安   居四明下水。大魁姚颖之属也。住小溪杨氏庵。专业西方。诵金刚般若。寒暑不易节。常于室中佛光下烛。一日示疾。端坐以手摇曳。戒众人勿喧。移时曰。佛至矣。令众念佛。倏然脱去。寿九十六。   无为   萧山来氏女。幼誓不嫁。蔬食念佛。年二十剃𩬊结茆。专修净业三十。游方参学。凡所历处。有病苦者。随物取与。煎汤服之即愈。嘉靖间。宫中时疫。风闻于朝。召赴有验。赐无为心禅师之号。送归故庐。将终日。有神僧投宿。无为却之再三。神僧劝诫。而进权宿。禅床睡醒。不见知是。神僧便起坐。偈云。六十四年活计今朝撒手归西。得个菩提三昧。依然明月清风。即逝。茶毗一团舍利。塔于冠山。   本印   号岐松。吴县人。幼多病。因发愿出家。年二十五。父母送之城中圆通庵。剃染。寻受具戒。别买屋数间以居。名曰观幻。戒行洁清。勤修福业。历诸名刹。供佛饭僧。回向净土。其年八月。自九华归。结期礼大悲忏。甫逾二七。忽感微疾曰。吾生缘其尽乎。遂撤忏。专持佛名。至十月初旬。卧床七日。右胁西向。念佛无间。已而嘱付后事。命其徒。诵阿弥陀经。至三周。寂然而逝。   遂钦   号越成。无锡人。九岁出家。稍长。遇一尼师激发。专持佛名。行住无间。寻住苏州南园白衣庵。兴复殿堂。念佛益切。年五十始受具戒。至五十五。乾隆五十三年三月。鸡初鸣。召其徒曰。吾将去矣。徒曰。师无他恙。何出此言。因泣下。师曰。痴人。哭我何益。认真念佛可尔。遂趺坐西向。同称佛名。尽炷香乃逝。   律宗   号圣可。嘉定人。三岁失母。其祖母携至苏城圆通庵。寻剃染。受具戒。少好礼佛。长习法华经。苦不能解义。因愤诣金山。及杭州崇福。参究累冬。归而专修净业。屡诣诸名山。供佛饭僧。年五十三。得咳疾。遂闭关不出。以西方为期。至年六十四。正月望。集诸缁白。同称佛名。至日昃顾视左右。劝勉修行。语剧苦切。寻举手称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是者三。趺坐而逝。莲华香满室中。   佛琦   号见琳。长洲人。自少不愿有家。既长。其母送阊门外雨华庵。剃染。寻受具戒。已而受城中崇佛庵尼道坚嘱付。继为庵主。募金千余两。造西方三圣旃檀像高八尺。岁结七日期场。集净行僧。为念佛会。历诸名山。供佛饭僧。为常州天宁寺置田州亩。晚年专修净业。将逝前三日。见菩萨现身两童子侍。或言。闻菊华香。师曰。此青莲华香也。乾隆五十六年八月晦。有近事女问疾。师令扶起。集众焚香。称佛名可二千声。遂逝。   西舫汇征卷上 卍新续藏第 78 册 No. 1551 西舫汇征   西舫汇征卷下   释 秋波堂 瑞璋 辑   居尘卓行   乌长国王   万机之暇。雅好佛法。尝谓群臣曰。朕为人主。虽享福乐。不免生老病死无常之苦。闻西方佛国。誓愿栖神。于是日夜精勤。念佛行道。广行布施。利乐众生。每日设一百僧斋。王与后妃。亲手行食。时请名僧。咨扣妙法。三十余年。精专无替。一日宫中见弥陀佛西方圣众来迎。祥瑞不一。端坐示灭。神色怡悦。   刘程之   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元王之后。妙善老庄。旁通百氏。少孤。事母以孝闻。自负其才。不预时俗。初解褐为府参军。谢安刘裕嘉其贤。相推荐。皆力辞。性好佛理。乃之庐山。倾心自托。远公曰。官禄巍巍。欲何不为。答曰。君臣相疑。吾何为之。刘裕以其不屈。乃旌其号。曰遗民。及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诠毕颖之等同来庐山。远公谓曰。诸君之来。岂宜忘净土之游乎。程之乃镵石为誓文。以志其事。遂于西林涧北。别立禅房。养志安贫。精研玄理。兼持禁戒。宗张等咸叹仰之。尝贻书关中。与什肇扬搉经义。着念佛三昧诗。以见专念坐禅之意。始涉半载。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于正念佛中。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程之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而佛为摩顶。引袈裟而披之。它日念佛。又见入七宝池。莲青白。其水湛湛。有人项有圆光。胸出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饮水甘美。及寤犹觉异香发于毛孔。乃自慰曰。吾净土之缘至矣。复请僧转法华经。近数百遍。后时庐阜诸僧毕集。程之对像焚香再拜而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先当供养释迦牟尼佛。次供阿弥陀佛。复次供妙法莲华经。所以得生净土。由此经功德。愿令一切有情。俱生净土。即与众别。面西合掌而化。敕子雍积土为坟。勿用棺椁。时义熙六年也。春秋五十九。   张野   字莱民。居浔阳柴桑。与渊明有婚姻契。野学兼华梵。尤善属文。性孝友。田宅悉推与弟。一味之甘与九族共。州举秀才南中郎府功曹。州治中征拜散骑常侍。俱不就。入庐山。依远公。与刘雷同尚净业。及远公卒。谢灵运为铭。野为序。首称门人世服其义。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春秋六十九。   周续之   字道祖。雁门人。父后过江。因居豫章。八岁丧母。哀戚过于成人。十二诣范𡩋受业。通五经五纬。时号十经童子。养志闲居。穷研老易。公卿交辟无所就。入庐山。事远公。预莲社。以为身不可遗。余累宜绝。遂终身不娶。布衣蔬食。刘毅镇姑熟。命为抚军。复辟太学博士。俱不就。以嵇康高士传。得出处之正。为之注释。宋武帝北伐。太子居守。迎馆安乐寺。入讲礼月余。复还山。江州太守刘柳。荐于武帝。辟太尉椽。不就。武帝践祚。召至都间。馆东郭外。乘舆行幸。问礼经。慠不可长。与我九龄射于矍圃三义。辨析精异。上甚说。或问。身为处士。时践王廷。何也。答曰。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梏。情致两忘者。市朝亦岩穴耳。时号通隐先生。续之素患风痹。不复堪讲。乃移病钟山。景平元年卒。春秋六十七。   张诠   字秀硕。野之族子也。尚情高逸。酷嗜坟典。虽耕锄。犹带经不释。朝廷征为散骑常侍。不起。庾悦以其贫。起为浔阳令。笑曰。古人以容膝为安。若屈志就禄。何足为荣。乃入庐山。依远公。研穷释典。深有悟入。宋景平元年。无疾西向念佛。安卧而卒。春秋六十五。   宗炳   字少文。南阳人。其母聦辩。富于学识。教授诸子。皆有成。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并以主簿辟。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辟为主簿。答曰。栖邱饮谷。三十年矣。乃入庐山筑室。依远公莲社。久之兄臧为南平守。逼与俱还江陵。闲居绝俗。刘裕辟太尉椽。不就。二兄卒。累甚众。颇营稼穑。武帝敕南郡长。时致饩赉。衡阳王义季在荆州。亲至其室。炳角巾布衣。引见不拜。王曰。处先生以重禄可乎。对曰。禄如秋草。时过即腐。宋受禅。征为太子舍人。元嘉初。征为通直郎。太子建征为中庶子。并不应。妻罗氏亦有高志。罗氏殁。炳哀之过甚。既而悲情顿释。谓沙门慧坚曰。死生之分。未易可达。三复至教。方能遣哀。雅好山水。往必忘归。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山中。怀尚平之志。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病俱至。名山不可再登。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悉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元嘉二十四年卒。春秋六十九。   雷次宗   字仲伦。豫章南昌人。博学明诗礼。入庐山。预莲社。立馆东林之东。元嘉十五年。召至京师。立学馆鸡笼山。置生徒百员。除给事中。不拜。久之还南昌。公卿祖道以送。学子侄书曰。吾童稚之年。已怀远略。弱冠托庐山。事释和上。游道餐风。二十余载。渊匠既倾。复与汝曹。归耕先垄。山居谷饮。忽复十年。及今未老。尚可厉志。成西归之津梁。自今以往。家务大小。一勿见关。二十五年。召拜散骑常侍。不就。复征诣京师。筑室钟山。谓之招隐馆。每自华林园。入延贤堂。为太子诸王讲礼经。是年无疾而卒。春秋六十三。子肃之颇传素业。官至豫章郡丞。   阙公则   入庐山白莲社。既逝。有同社人。至洛阳白马寺。夜中为公则修忌祭。忽一时林木殿宇皆作金色。空中有声曰。我是阙公则。祈生极乐国。今已得生矣。言讫无所见。   庾铣   新野人。梁武帝召为黄门侍郎。不赴。六时念佛。一夕见道人自称愿公。呼铣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四年愿公复至。遂化去。空中言上行先生已生安养。   高浩象   东平人。杜门静坐。专诵无量寿经。观中泛红蕖于玉沼。初未见佛。乃即华上倾心致敬。遥睇佛之金容。光辉远映。一夕见众菩萨来迎。奄忽而化。   宋蒲   隋时恒州人。念佛以小豆记数。满三十石。设斋庆赞。佛二大士化作三僧。至会乞食。满曰。弟子愿生西方。师来赴食。深副本心。事毕即见天花异香乘空而行。未久满遂面西坐化。   李白   字太白。作金泥画西方净土变相并序云。我佛金天之西。日没之所。去中华十万亿刹。有极乐世界焉。彼国之佛。身长六十万亿由旬。眉间白毫。向右宛转。如五须弥山。目光清白。若四海水。端坐说法。湛然长存。沼明金沙。岸列珍树。罗网弥覆。栏楯周张。砗磲琉璃。为楼殿之饰。玻璃玛瑙。耀阶砌之荣。皆诸佛所证。无虚言者。若已发愿。未及发愿。若已当生。未及当生。精念七日。必生其国。功德罔极。灼然难名。赞曰。向西日没处。遥瞻大悲颜。目净四海水。身光紫金山。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珠网珍宝树。天花散香阁。图画了在眼。愿托彼道场。以此功德海。冥佑为舟梁。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庶观无量寿。长睹玉毫光。   白居易   号香山居士。官太子太傅。初劝一百四十八人。结上生会。行念慈氏名。坐想慈氏容。愿当来世必生兜率。晚岁风痹。遂专志西方。祈生安养。𦘕西方变相一𨋀。为之愿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一夕念佛。坐榻上。倏然而逝。   韦文晋   位观察使。建西方道场。念佛发愿。一日正念佛中。忽面西加趺而化。异香满室。内外皆闻。   并州汾阳老人   于法忍山。借房止宿念佛。忽大光遍照。人见其登莲台而去。   郑牧卿   荣阳人。举家念佛。唐开元中。病笃。有劝进鱼肉者。确乎不许。手执香炉。求愿往生。忽异香蔚充。奄然长逝。舅尚书苏颋。梦宝池莲开。牧卿坐其上。   张元祥   长安人。常念佛不辍。一日催家人云。西方圣人。待我斋毕。同往净土。及事讫。果索香火。加趺面西而化。   李知遥   长安人。率众为五会念佛(唐大历中。法照师于衡州。开五会念佛。今李知遥为五会。应是师法于法照。五会者。当是五日为一会也)。忽出堂向空顶礼。空中有声云。报汝李知遥。功成果自招。引君往净土。同汝上金桥。即就床端坐而化。天香郁然。   马子云   唐时举孝廉。为泾县尉。押租纲。赴京。遇风船溺。被系。乃专心念佛。五年后。遇赦。因入南陵山寺。持一食斋。忽谓人曰。吾一生坎轲。遂精持内教。今西方业成。行当往生安养。明日沐浴新衣。端坐合掌。异香满户。喜曰。佛来迎我。言毕而没。   于昶   唐天后朝。任并州录事。昼决曹务。夜决冥司。每知灾咎。阴为之备。都不形言。凡六年。丁母艰。持金刚经。更不复为冥吏。至八十四。将终。忽闻奇香。遽谓左右曰。有圣人迎我往西方。即念佛而没。   元子才   居润州观音寺。诵弥陀经念佛。忽小疾。夜闻空中香气乐音。似有人言。粗乐已过。细乐续来。君当行矣。念佛而化。异香数日不散。   元子平   依京口观音寺。念佛诵经。忽闻空中音乐。即西向坐化。异香数日不绝。   张抗   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遍。愿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祇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   钟离瑾   会稽人。位至少师。幼事母任夫人。夫人精修净业。年九十八。起居如常。忽戒瑾曰。人人有个弥陀。奈何抛去。念念无非极乐。不解归来。翌日予将行矣。及晨起。焚香诵佛。过于常课。合掌而化。瑾日课利益二十事。后宰吉水。置一妾。从其女嫁审之。则旧令之女。报所亲。缓纳采。拟先遣前令女。所亲复书曰。公安得独为高谊。予有犹子。请平分奁具。俾同亲迎。公从之。忽梦旧令来谢曰。贱息荷收录。已告之上帝。当十世有土。然公更一纪。应生净土。寻为浙西宪。与慈云忏主。论往生指要。清修弥笃。自夫人有栴檀佛像。常顶戴行道。公继其志。像眉间忽迸出舍利数粒。未几知开封府。忽夜半起。谓家人曰。夫人报我往生之期至矣。即加趺而逝。前一日举家梦。公乘青莲华座。仙乐异香。海众迎之西去。计其年正一纪。   钟离景   融少师第七子。官朝请大夫。常诵观经。念佛不辍。挂冠弃仕。结茅仪真东园侧。尝曰识得弥陀。弥陀弥陀。不识弥陀。奈何奈何。不识弥陀弥陀更在西方外。识得弥陀。弥陀秪在自己家。一夕命僧妙应。诵普贤行愿品。炷香敬听毕。两手作印而化。自任氏少师大夫。三世得生净土。曾孙松居于婺。乾道中。奉祠吴郡。与宝积实师东平吕洎等。结社念佛。无所疾。忽端坐西向。合掌而化。   文潞公   讳彦博。守洛阳日。尝致斋。往龙山寺。礼佛入殿。忽见像坏坠地。略不加敬。有僧诘之。公曰。像既坏矣。瞻仰何益。僧云。像无新故。道不生灭。公闻之有省。作礼而出。后参净严法师。誓集十万人。为净土会。普劝念佛。临终无疾。念佛而化。   苏轼   号东坡。官翰林学士。南迁日。画弥陀像一轴。行且佩带。人问之。答曰。此轼生西方公据也。母夫人程氏殁。以簪珥遗赀。命工胡锡。绘弥陀像。以荐往生。又老泉曾于极乐院。造六菩萨像。盖苏氏之归心三宝素矣。东坡临终述偈云。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钟我辈一酸辛。乐天不是蓬莱客。凭仗西方作主人。   杨杰   字次公。无为人。官尚书主客。遍历禅林。参寻知识。晚年𦘕西方佛像。随行观念。舍寿之日。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马亮   官侍郎。守杭。诣灵山。学净土业。慈云为撰净土行愿法门净土往生略传。临终念佛而逝。   子玗   朝奉。又依十疑论用心。在官阅教藏。诵经念佛。皆有常课。忽一日易衣。念佛端坐而化。有气如青盖。出户腾空西去。几筵时现瑞光。   玗之子   永逸。官宣义。每习十六观。历三十年。忽见三圣来迎。结印而化。顶热有异香。   胡闉   官宣义。侍郎胡则之子。晚年致仕。笑傲西湖。与清照律师相善。一日有疾。问律师曰。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也。师曰。佛大威德。众生一称其名。罪垢自消。如赫日正中。霜露何有。闉大感悟。一心念佛。请僧为之助。一日律师至。闉曰。荷二大士降临甚久。师为忏悔发愿。忽厉声念佛。安坐而化。   葛繁   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凡官居私舍。必饰净室。安设佛像。每入室礼诵。舍利从空而下。普劝道俗。同修净业。皆服其化。有僧定中游净土。见繁与王古侍郎同游宝池行树之间。俄闻繁无疾而化。   王古   仪真人。官礼部侍郎。与晦堂杨岐为禅侣。尝作直指净土决疑集。杨杰为序。又增补往生净土传。皆行于世。平时志在往生西方。临终无所苦。忽满室光明。端坐而化。有梦古乘莲华西去者。   江公望   钓台人。官司谏。少年登科。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劝道俗。有子蚤亡。托梦舅氏曰。欲禀大人。乞就天宁寺。看宝积经。庶得生善处。大人修行。功业已成。冥府有金字牌。云严州江公望。身居富贵。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无爱染。动静不忘于佛法。言谈罔失于宗风。名预脱于幽关。身必归于净土。宣和末。知广德军。一朝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王衷   居钱塘孤山。即林和靖之故迹。隐居自适。政和间。举隐逸。朝廷旋以处士。后官至朝散大夫。潜心净业。有大感悟。日诵弥陀经七遍。佛号万声。十九年未尝间绝。一日无疾。沐浴面西。加趺而化。   张迪   居钱塘。官助教。从圆净律师。授菩萨戒。咨问净业法门。然臂香以为誓。每念佛。扬声勇猛。至失音犹不已。一日谓圆净曰。弟子近于静室。见白色频伽飞舞于前。又观想中。见婴孩绿𩬊合掌问讯。后三年。念佛西望而化。   贾纯仁   霅川人。官至郢倅。潜心净业。长斋念佛。因微疾。西向宴坐而逝。顶上白光圆相。异香满室。   梅汝能   常熟人。仕至县令。尝有志净业。忽梦僧授纸百幅。凿破为二八字。以问东灵照师。师曰。二八十六也。岂十六观经之谓乎。适一僧以经与之。忽不见。自是诵经念佛。取名为往生。以见志。因邑中破山道生师。造丈六弥陀像。汝能施财百万。为之妆饰。设斋庆忏。殿前池中。生双头白莲一朵。其花百叶。当年冬。汝能无疾而终。未几道生亦亡。   冯楫   遂宁人。号不动居士。由太学登第。初访道禅林。晚年专崇净业。作西方礼文弥陀忏仪。归乡郡作净土会。感香炉中白光亘天舍利应现。靖康兵厄。名山藏经多毁。楫积俸资。造大藏经四十八藏。小藏四大部者亦四十八藏。造栴檀像弥陀九品化生。随身奉供。后以给事中。出师泸南。率道俗作系念会。及镇长沙。于厅事设高座。着僧衣登座。谢官吏。横柱杖于膝上而化。   吴子才   字信叟。苏郡人。与弟子章。同参云屋。受念佛法门。精进无间。子才致仕之后。预作一棺。夜卧其中。令童子击棺而歌曰。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及早回头归去来。自从而和之。一日令家人静听空中闻天乐之声。即曰。清清界中。失念来此。金台既至。吾当行。言讫而逝。   钱象祖   天台居号止庵。守金陵日。问道于保宁全无用。尤以净土真修为念。尝于乡州。建接对十处。皆以净土极乐等名之。创止庵高僧寮。为延僧谈道之所。自左相辞归。益进净业。嘉定四年二月。微疾。书偈曰。菡萏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纤埃。我心清净超于彼。今日遥知一朵开。后二日僧有问疾者。公曰。我不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为人。唯求生净土耳。言讫加趺而逝。时天鼓震响。异香芬郁。未终之前。子侄郡人同梦。空中有云。钱丞相当生西方莲宫。为慈济菩萨。   王仲回   无为人。官司士参军。因杨杰为说净土之法。念佛益进。未亡前七日。预别故旧。端坐而化。时杰守丹阳。梦仲回来谢云。向蒙指示。今得往生。再拜而去。已而讣至。   张榆   官两浙都总管。期生净土。刻励念佛。阖门长幼靡不从化。凿池栽莲。日率妻子。课佛万遍。孝宗皇帝亲书莲社二字。赐焉。   陆沅道   号省庵。住明之横溪。晨起焚香趺坐。目不他瞬。首唱偈曰。盥手清晨贝叶开。不求诸福不禳灾。世缘断处从他断。劫火光中舞一回。然后念诵。不缓不急。声如贯珠。每日法华一遍。弥陀万声。一意西驰。年八十五。沐浴整衣而逝。洎殓。忽闻莲华馥郁之气。皆不知来处。近挹之。盖出自口中。   王日休   龙舒人。为国学进士。着六经训传数十万言。一朝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之归。即布衣蔬食。惟佛是念。日课千拜。夜分乃寝。尝为净土文十卷。简易明白。览者无不信服。一夕厉声念佛。久之忽曰。佛来接我也。屹然立化。邦人梦。一青童引之西去。   房翥   暴亡入冥。府王曰。据善簿。君曾劝一老人念佛。彼已得生净土。君乘此福。亦合得生。翥曰。尚欲诵金刚经万卷。即而放还。后卒偿其愿。临终异相。不违先报。   孙抃   武林人。号无诤居士。幼学易。因曰。易所以穷理尽性。何必区区为进取计。掩关晦迹。居绝俗务。沙门守宁与之交。谓曰。白乐天以儒修身。以释治性。君闻之乎。抃深契僧语。日阅华严金刚弥陀经。尝梦至莲池。与清照亨律师。同立其侧。又梦一人持书。金字梵体。读之不解。人曰。请十三日斋耳。十二月十三日。忽得疾。请妙光律师。欲为祈祷。抃曰。生死已定。何必祷之。乃与开导往生净土之旨。即加趺作印。西向坐化。翌日清照至。为入龛。归庵三日。亦坐亡。应同立莲池之谶。   王阗   四明慈溪人。号无功叟。凡禅林宗旨。天台教门。无不通达。着净土自信录。以明三身四土之旨。晚年专心念佛。西向加趺而化。异香满室。焚龛获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孙忠   四明人。蔬食持戒。蚤慕西方。于郡城东。筑庵凿二池。种白莲。临池建阁。月集道俗念佛。期以三日。后于病中。请道俗百人系念。忽仰视虚空。合掌问讯。手结双印。怡然而化。阖城皆闻天乐异香。渐向西没。二子相继念佛坐化。尝因念佛见佛身现空中。即白佛言。惟愿我佛少驻。使我二子同获瞻礼。即走外寻二子归。佛为驻立良久。后人因名其地。曰驻佛巷。   昝定国   号省斋。为州学谕。常念佛。读净土诸经。结西归社。以劝人。嘉泰初。于小江慧光。建净土院。结石塔于池心。为乡民火焚藏骨之所。印施念佛图。月二八集僧俗。就净土院。讽观经念佛。以为常。嘉定四年。梦青童告曰。佛令召君。三日当生彼国。至日沐浴更衣。端坐念佛而化。   楼汾   四明昼锦名门也。因兄宝洲。究明佛理。每与沙门谈道。汾必从旁乐听。年二十二。忽得疾。乃一志西归。谓父母曰。但得生净土见佛。此道最高。仍令请僧说法开导。讽观经。设像[巾*((ㄇ@人)/登)]对卧床。喜曰。真我师也。复请僧念佛千声。即曰。吾已身在西方。乃瞑目面西。念佛而化。   魏世子   宋时梁郡人。奉佛精进。唯妇不信。女病死。七日再苏。即升高座。诵无量寿经。下启父言。儿去。便往无量寿国。儿及父兄。池中已有芙蓉大花。当生其中。唯母独无。不胜此悲。故归启报。语竟复绝。母自是亦信法教。   葛济之   句容人。稚川之孙。故世事神仙。妻纪氏。存诚佛法。朝夜不替。方织之次。见云日开明。投梭仰望。见西方如来真形幡盖映天。心独喜曰。经说无量寿佛。今得瞻见。便头面作礼。及引济之同瞻。尚见半身。俄而隐没。厥后夫妇念佛。相继而化。   左伸   天台人。从神照授菩萨戒。刻三圣像。诵法华三千四百部金刚二万。过后卧疾。命男沙门净圆。唱法华首题。增受菩萨戒。梦三伟人立江皋。召伸登舟。复请僧诵弥陀经。遽曰。我已见佛光。即端坐作印而逝。   范俨   家武林。绝心世务。其子不能治家。俨不之顾。但云。我自是寄客耳。日诵法华。念阿弥陀佛。专心不懈。忽见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报俨云。明日卯时。当生净土。越一夕。佛菩萨来迎。家人闻其谦谢云。俨是何人。实为难当。就座合掌而化。   阎邦荣   池州人。因僧劝修西方。持决定往生咒。每朝向西一诵千遍。或率众同持。如是二十年。绍熙元年春。偶闻异香连日不消。家人夜梦。二青衣侍立邦荣之侧。其子又梦。弥陀放光。遍照堂宇。悉作金色。数日面西。趺坐课佛。忽起曰。我去矣。行数步。舒手结印。微笑立化。   姚约   家霅川仙潭。潜心内典。有僧来谒。必逊居东道。谓不当以俗先僧也。觉海友师。劝里人结净业社。约实主其事。忽告友曰。久厌浮生。不日西去。师可助我系念。友遂日与持诵。一日就座而化。既而梦于友曰。约已往生。师之力也。友曰。欲从公游。可乎。约曰。师世寿未尽。寺中景懿。行当先至。阅月果终。懿同社友也。   沈铨   钱塘人。同妻施氏。专心净土。平时诸善。悉用回向。后及妻前后命终。皆感化佛持锡。接引而去。   梅福   松江人。诵经持戒。系念净土。临终预知。即绝食饮水。念势至菩萨。至七日澡浴。更衣端坐。告众曰。势至菩萨今来迎我。即座化去。   孙良   家钱塘。隐居阅大藏。尤得华严之旨。尝依大智律师受菩萨戒。日课佛万声。二十年不辍。忽语家人。令请僧念佛。以助往生。方半日望空合掌云。世尊菩萨已荷降临。即退坐而化。   胡皓   家霅川。平时多作佛事。忽梦。佛呼曰。汝可造屋迎我。皓乃往明。因建弥陀阁。以协此梦。临终之夕。忽云。佛放光照我。言讫而化。   唐世良   会稽人。持戒茹素。念佛礼拜。年老疾病。犹不就枕。诵弥陀经十万过。谓家人云。佛来接我。言讫作礼。即便坐逝。欲别利行人。时在道味山。夜梦西方异光幡华天乐。空中声云。唐世良已归净土。   陆伟   钱塘人。为州都掾。中年厌世念佛。率众结法华华严二社。各百许人。其法各人在家。诵经一卷。日终就寺读诵。终日而散。如是二十年。遂成大会。尝手书法华华严楞严圆觉金刚金光明等经。晚年子孙雕落。更无余累。忽一日易衣端坐。念佛而化。   李秉   绍兴中官也。领御药院。初学禅于净慈辉。自得有省发。晚阅龙舒净土文。日课佛号。与其子阁长元美殿长林师文等数十人。结净业会。于传法寺。久之感疾。忽见弥陀佛以金圆光戴其首。越七日。又见金华满房。乃嘱付亲眷。书偈端坐。结印而终。   邵彪   字希文。镇江人。为士时。梦至一官府。人皆称安抚。彪自喜曰。岂非予及第后作安抚乎。行至前见。一官员问曰。汝知汝未及第因不。对曰不知。令引彪去。看见一大镬煮蛤蜊。见彪乃作人声。叫彪姓名。彪遂念阿弥陀佛。方念一声。蛤蜊皆变作黄雀飞去。彪后果及第。至安抚使。以此见杀生阻人前程。不可不诫。又见佛力广大。不可不敬。官职自有定分。不可苟求。   望江陈企   尝妄杀人。后见鬼现。企畏惧。急念阿弥陀佛。鬼不敢近。企念佛不已。鬼遂不现。后尝念佛。临终坐化。后半年。附本家孙女名妙光云。我因念阿弥陀佛。已生极乐世界。举动言语。一如平生。亲戚相知皆来看。至两三日。家人云。惜乎你在生时。不曾传得喜神供养。企遂现俨然如平生。惟面带小颜。其头如佛之螺髻。   刘慧仲   湖州长兴人。以夜梦多恐惧。龙舒居士劝以念阿弥陀佛。慧仲至诚高声。念一百八遍。当夜遂安寝。次日如前念诵。自此皆得安寝。以此见佛力广大。无所不可。   李子清   寄居秀州。颇好道家。尝从学于王龙舒。久苦痁疾。龙舒告云。但恐子清不信。若信之必效。乃授以一方。令临发时专念阿弥陀佛。而服此药。子清从之。其日遂愈八分。次日复如是。遂全愈。子清由是笃信佛理。常以净土文。置于袖中。   李彦通   家会稽。为锻师。因开元系念。往预其会。忽悟世无常。归心净业。一朝得疾。遽云。我游行净土。见二门扄鐍甚固。逡巡之际。见利行人开门引入。见莲池楼阁佛菩萨众。遂请睎经道果二行人。至卧榻前。说法䇿道。举家念佛。西向坐逝。   陆浚   家钱塘。少事公门。久之弃去。以净土为业。预西湖系念会。每对佛忏悔。必至垂泪。道友相见。说净业因缘。才十余句。便悲咽感叹。惟恐此生之不度。三昧之不成。往生之未谐。我佛之未见也。临终得病。请圆净律师。说净土法门。讽观经至上品。净谓之曰。此时好去。浚曰。众圣未齐。且待少时。即起就竹床。面西端坐。顷刻化去。   魏师赞   雍州人。为僧童。年十四念佛不绝。遇疾而亡。忽再苏白父母曰。阿弥陀佛来此。我当随行。邻人见空中宝台五色异光。向西而没。   何昙远   钱塘人。常持菩萨戒。专修净土业。夜中念佛。忽谓师曰。见佛身金色光明。幡华满空。异香盈室。俄忽化去。   越大善寺童行   常随师善辉。念佛礼拜。一夕梦。妇人持数珠卖。童曰。欲得一串。恨无钱买。妇曰。我当与汝。汝可开口。即以数珠投口中。童以告师。辉曰。此是大势至菩萨。授汝念佛三昧也。过数日。童见二大士持华座与之曰。七日当乘此来生净土。童逢人即说。我七日当往生也。至期。忽自唱曰。大菩萨来矣。即座俨然而化。   倪道者   仁和人。弃家作道者。建小庵。专意念佛。欲焚身代一切受苦众生。供养诸佛。久之有朱藤三窠生卧榻前。谓众曰。此藤若焦。我当西去。临终半月。集众念佛。至于万人。焚身前一夕。其地忽有光明金色。高半尺许。以手掬之。随浮掌中。又谓众曰。我焚身时。必有紫云青云。从东北过西南。是我往生之相。乃四面发炬。端坐其中。果有二色云瑞。   冯珉   上虞人。少事游猎。有巨蛇为乡民害。珉持槊往从之。见蛇在岩下。与黄特相持。珉推巨石压之。蛇竟死。后每思之。虑蛇为怨对。乃求佛解释。投志西方。修忏念佛。如是十载。一夕请同修社人。相助讽弥陀经。念佛号。次诵普贤忏罪偈。愿往生偈。即端坐合掌而终。   潭州黄打铁   每用工时。常念佛不绝。一日无病。托邻人书偈云。日夜丁丁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即座而化。   计公   四明桃源铁工也。年将七十。两目丧明。里中昝学。谕以擘窠图印施。劝人念佛。计公初受一图。念满三十六万声。念至四图。两目了然。如是三载。念满十七图。一日念佛。忽气绝。半日复苏曰。我见佛菩萨。令分六图与昝学谕。是劝导之首。分一图与李二公。此是俵图之人。嘱其子往谢学谕。言讫沐浴。西向坐逝。   徐六公   嘉兴农夫也。翁婆蔬食。设像系念。如是四十年。屡梦游净土。预作一龛。临行之日。易布衣草屩。入龛端坐。顷之即曰。佛来迎我。泊然而化。   沈三郎   家临安。商贾为业。晚年回心念佛。一日病。请僧讲弥陀经。设尊像。日夕西顾。忽易衣而终。须臾缩膝欲起坐。二子以易龛为难。曳胫令直。经半日欲敛。忽举手出帛被。矍然而坐。举家惊避。二子急前扶卫。恐其子曳胫。以肘节捶之。子曰。助父坐脱耳。茶毗。有白鹤二十九只。飞翔云表。久之西去。   何昙迹   年十八。持菩萨戒念佛。一宵四鼓。即起念诵。人云太早。答云。见佛金相幡华来迎。遂脱去。   朱纲   京都人。业儒。中乡举三上春官。不第。乃就职官。二府致仕。专修净土。日课佛三万。十五年无少怠。临终坐榻上。两手擎珠。念佛不撤。异香满室。乃云。佛来也。连声称念而逝。   顾公宝幢   名源。志修净业。与道友张老居士善。疾笃。集僧俗十念阿弥陀佛。唱和相续。张与焉。公谓云。此时尚不见动静。张云。汝大错。何用疑。须专切打起精神念佛。须臾间。众忽闻异香满室。公自见身坐莲华中。诸子悲恋不胜。谕曰。汝等谓我往何处。何处即此处。诸佛迎我。三鼓启行。我愿既遂。汝等之愿亦慰矣。至期。含笑而去。   朱元正   海盐人。为诸生时。讲孔孟之学。端方不苟。六十后深入禅悦。于宅后敝屋三楹闭关。不与家事。门上题譬如我已死了六字。每日功课。午前讽法华经一卷。午后念佛千声。庚申四月。唐宜之同其门人陈则梁访之。公谓则梁曰。宜之向曾与汝书。劝子修净业。可切听之。既而则梁曰。老师年高。盍少开酒禁。公曰。子意谓衰年当藉数杯。以调气养血耶。不知我之生死已画得断。何复言此。公说画得断时。因以手在几上。画一画。盖已了生死矣。七月无疾。忽谓子曰。吾在此无事。可行矣。子问何处去。曰西方去。子及孙固留。许之。至腊月朔。示疾。不食。家人仓皇治后事。公曰。勿忙。此腊八半夜事也。预诫家人。临行时。勿令妇女来。过二三时。来亦勿哭。及期。端坐而逝。时方鸡鸣。比天明。眷属方至举哀。公复醒开眼而不开口。但摇首令女人去。仍瞑目而逝。   丁明登   号剑虹。江浦人。万历己酉。归依云栖大师。笃信净土法门。改号莲侣。丙辰登第。宦游温陵。每以出世大事。开化缁素。感悟甚多。守衢时。力禁屠牛。有无赖犯法。捕之急。知公敬僧。即剃发进。公令里甲察其还俗日。重惩之。其人励志参修。卒为名衲。初任泉州司。李宪批枷责。公立法。愿纳米者听。用以赡狱贫犯。夏月修葺监铺。给香薷饮葵扇。冬月设暖匣椒姜。择医视病。更买素珠百十串。散众囚念佛。恒语人曰。人在患难。发心者多。吾乘其悔恨。导之念佛。幸而出狱。为良民矣。㦖念室中闺流不闻佛法。请禅师演说大乘。令于帏内听之。眷属一时披剃者四人。闻莲池大师言。有老妪称其夫念佛一心不乱。临行一请而别。妪由此深信净土。大师亦自此发心出家云。公绘一请图悬斋中。题诗。有与君一请瞥然去珍重相逢九品莲句。乙酉冬。病剧。十一月朔。具疏告佛。决意愿求往生。日焚一疏。至第十日。粥饮如常。面色光润。谆谆以同生西方。普劝亲知。就榻稍卧。寂尔长往。辑有故乡消息。莲漏清音。芥火菂商。淡话十余种。行世。   唐时   字宜之。湖州人。参莲池师。勤修净业。初以明经别驾寿阳。继辅襄国。举家眷属悉归依三宝。晨则各持经文。夕则同集念佛。崇祯辛巳仲春。闯贼破襄阳。公投端礼门左井中。家人掖之而出。气已绝。复苏。奉旨提究。得从宽典。旋请假归里。而襄阳季冬五日再陷矣。初不死于寇。继不死于井。终亦不死于法。岂非慈悲默佑功德不可思议者耶。公自述数年来感应道交。丁亥腊八。于长干寺。念佛礼塔。见佛相于塔光。佛黄金色。光则如雪如冰。如明镜。戊子七月五日。念佛于禅堂。开窗忽见钟山浮巨海中。金佛巍巍。祥光灿烁。瓦砾墙垣。乔木丛林。尽空不见。临化瑞应彰彰。所辑有莲华世界书。法音频迦音等。刻行于世。   刘通志   京都人。精恳念佛。年五十二。得疾念益切。邻人李白斋先卒。通气绝。自早至午。复苏谓家人曰。适见一舟。云往净土。乘舟三十六人。白斋与焉。我亦数内。但衣未新洁。又忘带念珠。特舣舟相待。家人急为易衣。珠挂其项。须臾而逝。   唐廷任   号体如。兰溪人。孝友醇悫。出自天性。少游黉校有声。已而觉世无常。倾心至道。参云栖。受念佛三昧。遂力行之。凡十三年如一日。笃志西方。万历癸卯仲冬。六十寿朝。忽谓诸子曰。新春十一日。吾归矣。数日前。礼诵如平时。至期。盥漱整衣端坐。手结印。口称佛名。含笑而逝。如入禅定。   杨嘉袆   字邦华。泰和人。世家子也。年十三持不杀戒。蚤虱无所伤。潜心净土法门。日诵弥陀经。二十三。肄业南雍。俄疾作。以万历乙巳仲冬十九日卒。卒之先。梦游地狱。见地藏大士于冥阳殿。觉而放诸生命。延僧诵经念佛。谓人曰。吾将逝矣。青莲花现吾前。得非净土境乎。遂昼夜念佛不撤。命息烛曰。汝辈假烛为明。吾不须烛。常在光明中耳。问。何所见。曰。莲开四色。问。见弥陀否。曰。见弥陀现千丈身。问观音。曰。身与弥陀等。问势至。曰。不见也。言讫忽跃起。拈香连声语曰。弥陀经功德。不可说不可说。吾已得上品矣。寂然而逝。仲兄嘉祚传其事。而矢之曰。予所诳语。堕拔舌狱。其亦见之真。而言之切欤。不信净土者可思已。   郝熙载   钱塘人。法名广定。平生忠信不欺。以德行称于黉校。晚归佛持诵。夙夜加虔。万历辛亥春二月。得疾。每睡觉云。吾梦于山中求见佛。佛未见。见百鸟丛集。如是累日。至二十七子夜。忽云。有二童子来迎。佛坐莲华台。现吾前。吾往矣。吉祥而逝。   戈以安   钱塘人。法名广泰。性至孝。素积善行。而深自韬晦。不求人知。晚年精诚奉佛。与灵芝僧玄素。结春秋二社念佛。诵华严五经。忽谓人曰。吾大限将至。当为西归资粮。遂自室课诵。昕夕不撤。预定归期。于腊月二十一日前二夕。母子环视悲哽。居士笑曰。生必有灭。奚悲为。吾方凝神净域。面觐弥陀。若等慎勿以情爱乱我正念。谆谆惟嘱助念。无间杂语。至期。寂然而逝。   孙叔子   法名大玗。自幼敏而好学。年十二。随父镜吾公。奉四十八愿弥陀像。入云栖。因受五戒。归断荤血。矢志念佛。誓取金台。勤苦不惜身命。俄见两比邱持莲华。以一心净土印可。复见化人诵金刚经一昼夜。乃矍然起坐曰。弥陀观音皆来迎我。结金刚拳印。大呼阿弥陀佛数声。泊然而寂。时万历辛亥仲冬十一日。有净土十二时歌。传世。   戴百户   与陶百户共办事。巡抚麾下时。钱塘江有杀人巨盗。号满江红者。党势炽盛。官吏不敢捕。巡抚潜召二人。手给一牌。令捕满江红。二人𢬵身入贼。多方诱致。临刑痛恨二人。誓必索命。二人惧弃职持斋。诵经念佛。以解冤结。戴百户忽预别亲。属至期坐。脱良久又醒曰。陶兄临去。正念一差错。走路头故。我来与汝等说耳。明日我当去。次早复坐脱。鼻垂玉柱。异香满室不散。   华居士   江干人。醇朴无伪。与人不款曲。中年属业诸子。独处一室。不涉世事。朝暮惟孜孜念佛而已。后将卒。自知时至。更衣正冠端坐。别众而逝。其子先已作棺。于是易龛。如沙门故事。举龛之日。观者如堵。远近向慕焉。   莲华太公者   越人。一生拙朴。惟昼夜念佛不绝。命终之后。棺上忽生莲华一枝。亲里惊叹。因号莲华太公。   郭大林   汤阴人。平生端洁雅素。出世为怀。遇僧教以念佛。遂一心净土。年七十六。一日无疾。与子别云。明午当去。至时坐脱。   糖担老人   住杭州。卖糖为生。口中念佛不绝。忽一日挑糖担出。见人便曰。汝早吃我糖。我当归去也。更至数相识家。约曰烦你明日。来抬我棺。我要归去。识者讶之。且信且疑。次早谓其妻曰。可备饮食。以待来人。饷时识者皆至。老人引令抬棺。到家沐浴。更衣拱手。语众曰。我当自寝于棺。不劳汝等。将身坐棺中。怡然就寝。遂长往矣。众咸惊异。   吴江太湖滩。有一老人。生平惟喜念佛放生。别无所知。每行路时。拾滩头蛳蚬。放入水中。虽极冗不顾。平日遇有生命。辄解衣割食买放。曾无退懈。忽一日谓家人曰。吾当西逝。可集亲友送我。因集众念佛。安然坐逝。异香经宿不散。   苏州一小民。姓吴。业浇烛。故以著名。僦居娄门一屋。孑身长斋。昼夜念佛。以为人至诚。吴阊内外数十大烛铺。皆争迎浇烛以烛。系供养神佛三宝。必念佛数声。乃浇油一杓。一生如此。年七十余。忽语店主云。吾积有薄赀。本为防老。今以念佛功成。至某日。吾即去世。生善处。无用此矣。敬以相赠主曰。汝所积者。乃众店物。非吾一家物也。何敢受乎。若必无用处。请为汝作福。吴君大喜。乃以匙钥授主。令至所居地窖取出。约有千金。主为分给苏州众大刹斋僧及庵院。接众处皆分惠作福竟。吴君如期。合掌念佛。端然坐逝。吴门道俗。送龛火化者千万人焉   太仓上舍吴叔宝   名鸣珙。家赀殷厚。素好善。预放生会。然不甚通佛法。六十余自言。欲脱化。忽沐浴。命延隆福寺印初法师。宣授三皈五戒竟。大呼出去者。再合掌逝矣。顷复开目。语妻兄王烟客先生曰。吾才发永绝尘世愿。勇猛念阿弥陀佛。从床下跃出竟。是莲华世界。自省平日。何善乃复此。世人努力。言讫索水。自照。中夜恍悟曰。今生吴叔宝。前生徐和尚。复大呼快哉而逝。有异香发于室。   太仓吴瞻楼   晚年以家事付二子。笃修净土。专注西方。不杂余业。每日念佛几万外。经则大小弥陀。咒则往生。观则西方。皆登簿册。寒暑无间。如是者一十二年。后七十余。定课不减。西方圣境。累现目前。亲见攒盒每格。下衬锦绣。上堆妙果。其架大如田一亩。床前不时。白莲涌出。大如石臼。童稚皆见。乃怡然脱化。   太仓黄摄六   名翼圣。字子羽。素为莲社中胜友。虽贵裔。博学修洁。笃好云栖。教一门精修以荐辟。宰蜀之新都。治民以慈惠。政声蔼著相传。饭僧县堂。躬行七簋。布䞋施。继以膜拜。闻者怪之。后献贼寇西川。所过屠戮。尸骸山积数千。僧感公德誓登城击板。念佛。中夜。佛声震天。献贼怪问故。土人答曰。以黄知县平时好善饭僧。僧为打板念佛。以守城也。贼诫勿扰。寂然而过。鸡犬不惊。后归田。坚修净业。己亥阳月。疾稍亟。灵隐僧戒显。与其内兄王烟翁。冲寒过其庐。则四壁张弥陀像。为西归计矣。乞戒显。丙夜授菩萨戒。即为极谈。惟心净观摄。公曰。吾神明愈健。誓愿愈坚。自信生西方必矣。克八日必行。届期。吉祥而逝。   余集生   得罪在狱。首唱念佛。诸人多从之处决。届期相聚。昼夜不绝。满壁忽睹佛像光明。旋奉恩诏。末减。   金光前   起身戒伍。目不识字。然见有义之事。则必锐意为之。其妻龚氏。是卢州孝廉之女。痛遭离乱。归心西方。且粗知书史。凡遇梵典。晨夕持诵。光前为之感动。而笃信焉。顺治癸巳冬。奉讨不庭。相携入闽道。出武林。闻具德和尚说法灵隐。同往参问。亲承开示。自此潜心念佛。愈切愈坚。辛丑夏。还京。驻节钱塘江干。忽示疾。龚为延医。光前止之曰。我昔与汝亲叩灵隐。今正欲于此作转身之活计。求和尚一证明耳。何以药为。龚大笑曰。不意光前亦得到此田地。遂徙帐入崇圣庵。盖欲夫死得其所也。庵居旬日。龚造二棺。谓人曰。妾与金公偕行矣。顾无人为公毕后事耳。事毕我当往矣。光前闻之。即怡然长逝。龚事毕。屏绝饮食。昼夜不卧。一心念佛一日。觉身稍倦。倚棺而眠。少顷醒曰。时至矣。端然趋寂。颜色如生。   韩承山   平湖县人。为人诚朴。力务农桑。积累家业。田园约千余金。居恒惟持斋念佛而已。年八十一。康熙元年四月。忽谓子曰。明日汝可遍请亲族来。我欲与之话别。子依教请至。对众曰。我止有七日住世。特与汝等作别。至期。沐浴更衣端坐。悉令子女环坐念佛。自亦念佛。良久不动。近视之。已委蜕矣。   乔忠我   长兴人。鬻竹器为生。两手削竹。口中念佛不撒。礼乌瞻普闻和尚。每瞻山结制。亦入禅堂。康熙元年。三日前。预告亲朋子女曰。我将归去。至十月朔。更衣向西。正坐念佛。有来视者。令念佛相助。对同道师僧曰。而今一别。当于莲池中相会也。言讫悠然而逝。   翟梦鲤   法名净震。临江人。素行诚朴。笃信净土。年逾古希。精神矍铄。课念无违。兼诵金刚经。康熙戊申七月。忽示疾。至八月十三日。缁素亲友皆来探视。乃谓众曰。感蒙垂顾。须念佛助我往生。手自轮珠。毫无倦意。顷云。明早去矣。届期。念佛而逝。   沈养素   法名智恩。临江人。专修净业。寒暑靡间。年登七十六。涉险如夷。时称佛号。诵金刚。尝转法华三十余部。康熙戊申八月。偶抱小恙曰。我当追踪翟梦鲤也。谓子曰。九月十五日我归去矣。子云。十五欠利。十六好。厉声曰。宁可上前。莫使退后。至十四日。念佛而逝。身有异香。数日不散。   戴童子   名公烈。休邑人。流寓塘栖。镇水北界。生自儒门。周龄失母。为儿戏时。不逾礼法。年十二始习举子业。英英露颖。十三益聦敏。动止类成人。然赋质清弱。因医㿀疹。致伤胃气。乃就医。吴门寓所。有莲池大师竹窗随笔数种。每取其书。反覆细阅。若有会心。七月初六。忽端坐谓其祖曰。助我念佛。遂朗称佛号。其祖和之。始则声高。渐至声低。终乃无声。尚见唇动。顷之唇亦不动。兀然而化。   沈敬孚   名炳。长洲人。少得喘疾。过三十而剧。因发出世心。持佛名颇切。至年五十。病益甚。自正月至九月。一息仅属。遂矢愿断肉。其友杨广文省之。劝持金刚经。扶起受之。读尽卷。居三日。加持至三卷。半月而病愈。自后日以三卷为常。持佛名不撒夜。坐辄至晓。喘病遂除。寻受五戒。子旅亭和尚。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示微疾数日。其月晦。晨起洗沐毕。喘甚。回首向西。结跏念佛。其妻在傍。挥之去。已而寂然即坐逝矣。遗言以龛殓。用茶毗法。其妻寻出家为尼。   顾天瑞   大村人。老而无子。与妻陆氏。长斋修净业。僧舍有为念佛会者。夫妇与焉。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天瑞无疾。诵佛名而逝。年七十二。   陆士诠   号近堂。元和人。初在玉坛。为友祈疾。有神教礼梁皇忏。近堂。因礼忏。发心诣天宁庵。受菩萨戒。持名修观。诵法华经。乾隆五十二年。寻得疡疾漏下。卧床不能起。将终。目光上瞩。若有所见。口称白莲白鹤及诸大善人。复连称佛佛。右胁而逝。异香满室中。   马[冗-几+丁]良   名荣祖。秀水人。为诸生课徒以食。年三十余。得咯血疾。遇祥峰文师。劝令念佛。病良已。遂长斋。受五戒。日课佛名三万。如是十余年。疾复作。卧床月余。自言三圣现前说法。日常在大光明中。临终见佛来迎。连称佛名。右胁而逝。时乾隆五十六年。   在闺清操   隋文帝皇后   独孤氏。虽处王宫。深厌女质。常念阿弥陀佛。以八月甲子命终。时永安宫北。种种音乐。自然震响。尼大明与后最爱。每念佛时。先着净衣。口含沉香。忽众闻沉香气满室异常。顷之有光明。如云来迎。向西而去。帝问阇提斯那三藏。是何祥瑞。对曰。西方有佛。号阿弥陀。皇后业高。超登彼国。故现斯瑞耳。   姚婆   因范行婆劝令念佛。后临终见佛菩萨来迎。告佛言。未与范行婆别。请佛暂住空中。范至。姚婆立化。   荆王夫人   王氏。元祐中。事西方甚精恪。独一妾懈慢。夫人将逐之。其妾悲悔。极加精进。一夕异香遍室。无疾而终。夫人忽梦。妾起居叙谢。因夫人训责。今获往生。夫人曰。西方可往不。妾曰。但随妾行。夫人随之。见二池。皆白莲华。或荣或悴。妾曰。此皆世间发心。修西方人也。人间才发一心。池中即生一花。随其勤惰。荣悴各异。中有一花。朝服而坐。其衣飘扬。随风疏散。即见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妾曰。此杨杰也。又有一花。朝服坐上。其花稍悴。曰此马玗也。复前导数里。遥望金台。光明交彻。妾曰。此夫人化生处。上品上生也。徐访杨杰。则已亡。马玗则无恙。后夫人于生日秉炉焚香。观音阁伫立而化(荆王楫徽宗之子)。   吴氏县君   都官吕宏妻。宏因异僧劝发。妙悟佛理。吴氏阅金刚经颂。亦契空寂。夫妇斋戒四十年。吴氏忽见巨迹三双。皆金莲花。数日又见其膝。又数日见其身。数日见其面目。即佛菩萨三圣人也。及见殿阁境界清净男子。人问。彼佛如是说法。曰。我得眼通。未得天耳。如是三年。一夕征恙。自言。吾将西归。言讫而逝。尝事观音。列瓶[午/止]数十。以水满中。手持杨枝。诵咒必见观音放光灌诸器中。病者饮之。必愈。世因号观音县君。   马朝奉玗之妻   王氏。修十念法。持破地狱真言。尝梦地狱主者谢以持偈咒之赐。后因寝疾。念佛而亡。亲戚侍妾。咸梦王氏言得生净土。   蔡氏县君   居武林。早年孀居。持经念佛。每朝礼像。逾二十年。忽见金莲花现空中。遽索平时修行课目卷而怀之。安坐而逝。   冯氏   少师珣之女。承宣使陈思恭之妻。少多病。从慈受深禅师受教。持斋诵佛。逾十年。益精进。谓族党曰。清净界中。失念至此。支那缘尽。行即西归。一夕语侍者曰。吾神游净土。获礼三圣。夫闻其语。即相陪念佛。右胁安卧而逝。三日之间。妙香芬馥。   郑氏   钱塘人。日课观音经。念佛不撤。后病中索浴。西向坐。问家人曰。闻磬声乎。净土诸圣且至。已而合掌。喜曰。佛菩萨来。观音手执金台。如来接我登座。遂奄然而化。   陆氏   宜人。家钱塘。朝请王玙妻。常诵法华。晚年尤笃净土礼忏。一会念佛万声。凡三十载。因微疾。忽闻天鼓自鸣。人方惊异。即面西端坐而化。两手结印。续净土传陆师寿者。即其侄也。   朱氏   如一钦成。朱后之侄。归于四明薛君。绣法华经一部。十年而成。至化城喻。针锋缀舍利如栗。连获数十粒。一字一拜。礼法华者三。于经首题。别致八万四千拜。诵法华经。三月而通。刻擘窠图。劝人念佛。满十万声。所化二十万人。独朱氏朝夜诵之。不可以数。绍熙四年。为宝幢藏绣经。迎归南湖。饭千僧为庆赞。是年微疾。请僧念佛。忽起加趺。薛君曰。吾家无是法。于是右胁吉祥而化。家人梦乘彩云向西而去。   楼氏慧靖   四明扬帅楼璹之孙。适寺簿周元卿。尝披味传灯。发明见地。尤以净业为真修。晚年被疾。忽见莲台紫色化佛无数异香满室。以语家人。亟令念佛。顷刻而化。   周氏妙聦   周元卿之女。每感母氏华台往生之瑞。尝诵经念佛。愿生安养。病中请僧行忏。自见其身。着新净衣。在楼阁上。作礼念佛。谓家人曰。汝辈当勤修净业。吾当于净土待汝。即右胁吉祥向西而化。   秦氏净坚   家松江。厌恶女身。与夫各处。精持斋戒。阅华严经法华光明般若无虚日。晨昏修弥陀忏。日礼佛千拜。久之有光明。入室中。面西念佛。安坐而化。   郑氏净安   家钱塘。念佛诵经。日无虚度。后得疾。祷之于佛。闻空中声云。汝行有期。无得自怠。又见佛身金色。即奋身起。面西端坐。令男僧义修。讽阿弥陀经。倏然而化。其女梦。母报曰。吾已得生净土。可说修师令知。   于佛子。秦氏。净乐。家钱塘。其夫姓于。卖鱼为业。有男贩私商。常遭官事。秦氏愁苦。几欲沉身于江。遇净住寺照师劝之曰。有此烦恼。宿世怨家。枉自沉江。不如念佛。秦氏醒然回心。即烬一指。誓长斋三自念佛。十年不怠。见一切人。皆称佛子。一日请戒行人。讽观经。每一观。诵佛千声。至像观。忽焉而化   四明黄氏   早丧夫。归父舍。修净业。临终称佛结印。履地徐行。俨然立化。家人筛灰于地。以验生虚。见莲花一朵生于灰中。   钱塘袁氏   因往灵芝。受菩萨戒。即断荤酒。进修净业。一家皆服其化。二十年不渝初志。一日病中请圆净律师说法。忽见佛菩萨众现前。端坐而化。   钱塘陈氏   媪从灵芝。受菩萨戒。专心念佛。日课千拜。常有舍利。散经案上。临终见化佛来迎。顾旁人语。未及半已。疑然不动矣。   武林王氏   常诵法华。念佛求度。一朝见菩萨大身住立空中。遂连声称菩萨高大菩萨高大。又云。恐女人足秽。难升花台。语毕而化。   四明孙氏   寡居斋戒。礼诵念佛。三十年不懈。手制衣衾鞋袜施僧。不记其数。一日微恙。见异人立床。前曰。宜勤精进。又梦八僧绕行忏室。身挂缦衣。随僧行道。遂沐浴净衣。请僧行忏于大众前。端坐诵经。至一心不乱。左手结印。奄然而化。远近皆闻空中奏乐。   上虞胡长婆   李氏。夫丧后。日夜高声诵弥陀经。凡十余年。一朝有僧。覆以绯盖。告之曰。汝今月十五日。夜子时去。问。师何人。答曰。我是汝念者。婆遂会别诸亲。至时。果有异香光明。即端坐而逝。七日火化。齿如雪玉。舌如红莲。睛如蒲萄。皆精坚不坏。舍利不可以数。次日焚处生一花。如白莺粟然。   安吉王氏女   日诵弥陀观音金刚诸经。念佛求度。母病亡既敛。恶血流滴。女发誓曰。若我孝心真实。愿臭气不生。言讫流血即止。以舌䑛漏处。绝无秽气。父娶后室。与同修净业。女得疾。请僧说净土观法。忽索衣。吉祥而卧。手揽观音手中幡。寂然不动。继母筛灰于室。以验受生。见灰中印出莲华数朵。   钱塘盛氏   日课观经。诵佛不辍。一日病中浴毕面西。问家人云。闻磬声乎。净土众圣且至。已而合掌。喜跃曰。佛菩萨已至。观音手执金台。如来接我登座。即奄然而化。   钱塘沈氏   念佛十余年。日加精进。命工𦘕八尺弥陀像。病中安设床前。欣然曰。我何多幸。即请僧念佛相助。忽曰。见一僧授我金台。遂于台前。方欲执锦褥角。其台即行。恐有障缘。望众更为念佛众。皆勇猛厉声。良久复云。念佛功德。已登金台。此去不回矣。即瞑目而逝。   蒋婆   镇江金坛县株林村人。年七十许。死至阴府。命未尽。当还。阎罗王问曰。汝能念经否。对曰不能。王曰。汝不能念经。但念阿弥陀佛。既放还。蒋婆谓阎罗王。教我念佛。更无可疑。故常念佛。年近百二十岁。无疾而逝。   任氏夫人   修西方。雕阿弥陀佛像。长四寸八分。龛饰甚严。常顶戴行道。其像眉间。常迸出舍利。大如黍米。光彩照人。事详钟离少师传。   汾阳约山翁婆   每日嗟叹。世间无常。无一可乐。月晦必请僧二员。永夜念佛。翌朝设斋。婆手自营办。临终之夕。咸见佛光入室。宝盖覆于庭上。婆忽迁化。   汾阳裴氏女   专心念佛。以小豆为数。积满十三石。报尽之日。索火烧香。口云。佛以花台与我。今当往生。   汾阳温静文妻   病在床上。夫劝令念佛。二年不绝声。谓夫曰。我已见净土佛菩萨。后月当去。至期。见金莲花如日轮。   醴泉孟氏女   久缠重病。沙门劝令念佛。三年谓夫曰。可急报诸亲。令来相送。暨毕。集女焚香。与众念佛。见空中执锡沙门曰。汝当往生。已而佛菩萨至幡华排空。忽然迁化。   汾阳梁氏女   两目俱盲。遇沙门。劝令念佛。越三年。双目开明。后忽见佛菩萨幡盖来迎。即日命终。   念佛道者。陈氏。颐禅师之母。师住广平普会。迎侍方丈东室。剪𩬊为出家相。朝夕念佛。四众称为道者。后病中集缁素。鸣磬念佛。两日忽合掌瞻像。泊然而化。明日顶温。面色鲜白。师前一日梦。母谓曰。我见尼师十余来相召。师应之曰。此往生之祥。言已坐灭面色变白。至是果然   吴兴陈氏   受持斋戒。诵法华五千部金刚弥陀诸经各一藏。念佛满三十年。一日不食。家人问。欲何所须。答云。欲求见佛。言讫右胁而化。   会稽胡氏净安   礼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相好者四会。偶微疾。见佛来迎。安祥坐逝。路人闻空中乐声。隐隐西去。   钱塘孙氏女   常念佛持咒。因病请清照律师。至。谓曰。久病厌世。愿求往生。师为谈净土因缘。大喜。至夜梦师持药一盏。服之流汗。身心轻安。三日后。语侍人曰。迦叶尊者来。此好金莲华座。即瞑目结印而化。   仁和郭氏妙圆   长斋念佛。诵法华弥陀经及二忏。常谛观落日。对想西方。忽空中告云。郭妙圆决生净土。清照亨律师。即其兄。尝往寺中。建系念会。作百僧斋。庄严净土。临终之际。请亨师说法。求佛接引。即时端坐。凝然不动。   周行婆   家太平州。蚤年念佛专注。一夕互跪念佛。泊然而化。邻人见数僧自婆家出引婆腾空而去。   钱塘龚氏   昼夜念佛。诵弥陀经。偶得疾。请亨律师。指示西归。讲说未终。端坐而化。   老妾于氏。亦念佛不辍。一夕梦。龚氏告曰。我已得生矣。汝后七日。亦当往生至期果逝。   嘉禾钟婆   日诵弥陀经十卷。余时念佛二十年。为常课。一日语其子曰。见大白莲华无数。一妇人端正好衣。立我前。又众僧在此。何以供养。子云不见。遂无语。端坐耸身而化。   潮山黄婆   持金刚法华。专心念佛。暑中忽得痢疾。但饮水不食。邻庵沙门善修。常建念佛会。婆病中欲请修。修梦。婆来谓曰。将往西方。修未以为异。越二日。婆西向念佛十声。端坐而化。远近皆见红霞覆婆之屋。   霅川朱氏   念佛三十年。每读金刚经。以为圣贤在此。不敢踞坐。后忽不食。四十日唯饮水念佛。先梦三僧入室。各执莲华。谓曰。我先为汝种此莲华。汝却归来。既觉喜悦。乃请僧众。念佛为助。即就座而化。   四明净心女   不知姓。刺血。自𦘕佛菩萨三圣像于罗木板。凡一千片。普散与人上。有正信女。净心题云。愿所修净业。速获成就。不入母胎。化生莲沼。后不知所终。   嘉禾周氏   适庶民孙氏同翁婆。常时念佛。感室中佛像有光如萤。或现鲜华。或现佛菩萨像。三时必闻天乐。或空中诵经声。   项氏妙智   四明鄞人。寡居。二女悉令为尼。同居杨氏庵。见人唯劝念佛。晚岁偶疾。谓女尼曰。多有尼僧。相待西归。乃请人念佛。忽曰。我欲坐化。错与作棺也。女曰。佛用金棺。无嫌也。母喜。讽上品观。转身面西。两手作印。微笑而逝。   沈氏妙智   四明慈溪居。自幼蔬食念佛。长归章氏。未尝中废。施米贷被。以济饥寒。常诵弥陀经为日课。一夕微病。念佛尤力。忽见佛菩萨居士长者。拥立目前。灯光千点累累然。状如虹桥。即日右胁吉祥。凝然不动。   崔婆   淄州人。平生茹素。性温顺。不与同辈争长短。但诵阿弥陀佛不少撤。不持素珠。莫知其几千万遍。年七十二。得疾不下床。然持念愈笃。忽若无事时。唱偈日。西方一路好修行。上无条岭下无坑。去时不用着鞋袜。脚踏莲华步步生。咏不绝口。人问谁。语曰我所作。曰婆何时行。曰申时去。果如期而逝。依僧法茶毗。舌独不化。   常熟陶氏   寡居。常持普门品。梦白衣人。授以莲华令食之。又梦梵僧授以弥陀经。觉即能诵。不假师授。一夕帐幌光明。有弥陀像。立经函上。每诵经时。必于卷上。迸出舍利。积以成合。临终时。化佛来迎。   周婆   鄞县宝幢市人。精修净土。遇岁首持不语戒。昼夜常坐。尽月而止。遇夏月则施茶汤。历久不废。一夕梦大荷叶遍覆一市。觉自身持数珠。行道叶上。既而微疾。邻人见幢盖入其室。黎明婆已念佛而逝。   钟氏   仁和张后溪之继室。年四十夫丧。遂持长斋。笃信念佛者。四十余载。居常闻天乐鸣空。又夜常闻户外佛声浩浩。启视。杳无人迹。如是异征。屡屡概见。泰昌元年腊月十六日。卧病。次年元朝。谓家人曰。见遍室莲华并有幡盖。悬于床前。念佛而化。   薛氏   武塘世族女也。生时母梦长庚入怀。后归周。生五子。而寡秉节。自誓供观音。香烟结莲华。人异之。专心净业。好施。不倦念佛。十五年如一日。万历丁亥五月。得疾。遂绝粒屏药。至九月六日延僧礼忏。且曰。四日足吾事毕矣。乃西向对弥陀像。昼夜系念。嘱诸子翊赞着净衣。戴志公帽。长跪佛前。念赞佛偈。唱三归依。轮珠念佛。一百八遍。逮午趺坐而化。莲华香满室。   于媪   昌平州邵村于贵之母。久积念佛。一日浣衣甚洁。谓其子曰。予将生净土。子未信。至期。取凡置庭。心坐几上。脱去。异香天乐。比邻皆闻。   方氏   诸生吴应道室。三十寡。守志归佛。专修净土二十年。万历乙酉。年五十矣。小疾念佛不辍。无一语及他务。卒前一日。沐浴更衣。然香礼佛。还坐一榻而逝。   陶氏   居士张守约继室。居士念佛陶亦信向。每日课诵。无间居士出礼普陀。陶谓二子曰。吾平日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今始悟。初四日吾行矣。及期。端坐而逝。次日居士归成殓。俄棺上出青莲华五朵。居士大骇异。自愧不知。其道行如此。   中官孙名之母   一生斋戒念佛。年老微恙。自知时至。告其子欲坐脱。子哀泣。止之不得。乃为作龛。至期入龛。安坐化去。   陆母徐氏   孀居。刻志净业。夫有千金。出贷焚倦。不取奁饰。罄以施人。恒于佛所。礼诵不辍。如是十载。一夕忽呼侍人曰。看东方光发否。我待往生。时至矣。汝辈可助我高。声念佛合掌而逝。   刘道隆母李氏   年四十长斋念佛。修净室一间。供佛菩萨像。朝夕称礼。每诞日诫子妇。母设庆席。惟礼忏一日或三日。如此者二十五年。将终前一岁。延僧礼忏七昼夜。梦大士持素珠一串。示之曰。以此授汝珠数。乃往生期也。梦中数之。五十三颗。不解其义。至庚子五月十三日。忽告家人曰。吾今日行矣。可举家大声念佛助我西行。即面西念佛。端坐而逝。   陈母朱氏   吴郡人。浚川居士室也。孝慈天植。素向三宝。年八十一。其子参云栖归导。以念佛往生。遂笃志净业。越二载示疾。卒之前三日。堂前大呼母名者三。母云。有二青衣。在此时病久孱困。忽跃起。竖脊端坐。诸子劝其寝息。乃吉祥而逝。迎尸中堂。仰卧之尸。自转向西。众人叹其神异。   豫章人杨选一妻   三十生子后。即与夫别居。听其置妾。自日长斋念佛。至己丑。十五年矣。八月忽生发背。痛楚入骨。见一恶鬼。以刀割其背肉。有大力神。驱之去苦。若脱。谓夫曰。吾将行矣。有童子四人相迎。夫疑病中呓语。问何往。答曰。往西方。遂化。   江宁汤道人公甫母   八十一岁。自少长斋念佛。每晨夕万声为课。庚寅元朝。公甫请融悟观。如两戒师。䖍修大弥陀忏。以初四日。五鼓进坛。有唐道人宜之者。在坛外打报钟。平明见白鹤数十。旅绕屋上坛内。缁素悉见。莲华生佛。座下内外。金光覆空。山河大地。了无隔碍。下坛方散。此皆汤母䖍修净土之现证也。其往生上品必矣。   蔡坦如居士洞庭西山人妻   甚贤良。持斋念佛。放生然灯。作众福。不求人知。既病剧。谓坦如曰。死固不须择日。但世人俗见。谓修行人乃恶日死亦所不便。幸为择日。明日吉乎。答云不吉。后日吉乎。答云亦不吉。乃曰。吾不能更待矣。今日吉乎。答云。今日颇吉。因即命取水澡浴。集亲友。念佛正坐。合掌而逝。   寡妇张氏   家在常熟小东门外。奇穷苦守。一心念佛。却不拣净秽。即登厕亦念不辙。后以痢疾而终。遗下破裙一条。即其平日所用。曾无替换。病时用以衬体。污秽不可近。抛之河中。即见莲花朵朵五色灿烂。散布水面。见者称异。始知念佛果往西方也。将裙送相近庵中。作佛座卓围。至今在焉。顺治年间事。   余姚徐氏   适乌山胡振岳。举四子一女。年四十余。夫丧。遂托委家事。深居阃内。至心礼念弥陀佛千声。如是者二十余载。一日无疾。忽谓家人曰。多有金童。执宝盖迎接。越三日。当与偕行。届期。呼家人嘱诀曰。人当念佛。正坐而逝。   俞行敏妻卓氏   平生性直心慈。笃信佛法。尊礼玉林具德两大师。间亦舍施。遇贫病人。必矜恤之。依法修净业。日课念佛。诵弥陀经经六载。康熙丁未示微疾。安然坐逝。及殓时。颜色如生。欢容可挹。   杭郡太民江氏   讱公严先生继。配都谏灏亭。公阮之生母也。太君产于望族。赋质贤淑。秉性仁慈。年十五适讱公。孝以承先。慈以逮下。凡五十余年。初讱公归依莲池大师。笃信净土。太君方青年。亦奉教䖍修。每鸡鸣。辄起长跪。佛前诵经。念佛千声。凡诸夜役。不呼睡婢。或劝无自苦曰。以此累若辈。岂学道人所宜。康熙戊申三月六日。晨课一如平时。达朝仍寝疾。忽大声曰。观音菩萨来矣。汤浴净体。就枕而逝。   沈易生妻傅氏   法名德莲。素笃信向。持斋念佛。沈以瞽者。卖卜所得。悉以饭僧。四方瓢衲。闻风沓至。傅氏不惮劳苦。而䖍供者十有六载。康熙壬子七月小疾。至闰七月初一。索浴更衣。谓亲属曰。此有金童。来相接引。扶行数步。复坐。合掌念佛。瞑目而逝。   钱塘徐浩轩母   太宜人。奉佛甚谨。绘念佛图一纸。上绘一大佛像。旁累数千圈。以记念佛之数。已毕。置黄布袋中。数年矣。康熙乙亥五月十四日。念佛而逝。申刻家人焚袋于磁盆。忽盆内有声。众疑盆碎。俄见五色起布成缁。色上现楼台殿阁栏楯阶砌之形。莲华上合掌。趺坐之佛数十。云中菩萨。皆如白粉新𦘕者。亲友男妇童仆。以及治榇成衣之人。无不惊叹竞观次日将殓掇灰。启其袋背。佛像楼台诸形。与袋面无异。又一老媪执拂子。随行诚异。事示验也。   陆氏   顾天瑞室。长斋念佛。乾隆三十三年。得微疾。沐浴就枕。其妯俞氏。亦修净业。隔屋居。半夜闻陆氏呼之曰。姆早晚好来。吾先去。趋视之。逝矣。年六十三。明年四月。俞氏亦无疾而逝。年七十二。   陆氏   金南溟族婶。日课佛名千声。斋期加五千声。如是二十年。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偶患腹痛。翌日集家人长幼。各致慰谢。劝修净业。怡然而逝。年八十七。   柏万安母曹氏   年六十四。病热。万安自苏州驰归。视母气已绝。唯胸前微温。家人为治。棺衾悉具。万安悲恸。祷于白衣大士。诵白衣咒一万二千遍。愿减己寿一纪。以益母。涕泪并下。其明日索饮。阅数日病起。万安遂劝母修净业。除一室供佛像。母遂长斋。日以初中后分。入室。掐数珠。诵西方佛名。辄千计。居十二年。年七十六。九月既望晨。兴谓其子曰。吾将去矣。可召诸亲属为别。明日亲属毕至。母悉与款语。戒诸子女。临去时勿哭。日饮汤五六盏。至第三日。昧朝起坐。洗沐毕。易衣就枕而逝。   许氏   常州人。长斋奉佛。年至六十五。常虑未能专一。其婿柏万安请曰。母年老。盍去家。吾有一室。可奉母。母从之。遂之婿家。万安教以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母如其言。自三月至六月。未尝有间。一日向万安下拜。万安惊问所由。毋曰。吾生六十余年。颠倒梦想中。未尝一日安乐。自子导。我以念佛。吾朝而念焉。俄然而夜矣。夕而念焉。俄然而朝矣。世间安乐。何以过之。微子则不及此。是以拜。万安曰。甚善。因为称说极乐庄严。且曰。但得一心。圣境自现。圣境现时。亦勿生着。又三月母方夜坐。忽见一金莲华现前。已而化作。百千万亿。萼不层出。上升虚空。光照无极。向晨复拜万安。言其事。母自是容色。腴润如三十许人。终日无他言。夜卧更许。即起坐念佛。虽精进衲子不及。临终瑞应不一。吉祥而逝。   陶氏   号琼楼。生平净愿甚坚。病中持佛名益切。临终时。见金莲华现前。惟曰。大和尚来。吾去矣。其后五年。随寂根大士。降于玉坛。乩笔题诗曰。雨歇闲阶芳草多。五年消息等流梭。洞中深闭烟霞迹。一任薰风送客过。因语众曰。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金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华出现也。一句佛号。便有一光。千句佛号。便有千光。光自内生。非从外得。以无相故。阿弥陀佛在尔诸人面前。随处出现。才有丝毫隔碍。此光便不能发现矣。念佛心要。时时觉照。方发得不退念头。念佛声要。心心悲切。方发得无上愿力。心声互融。光明四彻。无处不是佛。无时不念佛。方为得手。佛号无量。要知智慧无量。神通无量。慈悲无量。摄受无量。苟不发无量心。安能亲见本师顶相。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尔。将何以堪快快念佛去也。   汪氏   号镜智道人。为李景熹继室。年二十六而寡。发出世心。受菩萨戒。以佛法唱导乡里。从而起信者百余人。尝刺舌血写法华经阿弥陀经梵网戒品各一顺。年三十八。病痢一日。起坐洗沐。合掌念佛而逝。   费孺人   彭际清室。生平持戒念佛。逝后。玉坛弟子黄敬敷。为叩孺人生处于普门大士。大士示云。一念能回向。送心先到西。功修久已积。终不退菩提。现生懈慢国。将来可登九品。袁中即云。西方边地。名懈慢国。信解未成。戒宝未全者。多生此地。理固然矣。   发悔顿超   惟恭   荆州人。常事酒博。暂暇则诵经。祈生安养。同寺灵岿。迹颇类之。荆人嘲之曰。灵岿作尽业。惟恭继其迹。地狱千万重。莫厌排头入。恭闻之曰。我佛闵我造恶。拔我涂灰。岂有地狱之入。一日恭病。岿出寺有所往。逢少年七人。手执乐器。如寺之乐器。状曰。我来自西方。惟恭上人寺何在。岿指之。即于怀出金瓶。取莲华。如拳。渐开。叶叶出异光。望寺而驰。岿大惊。不敢回顾。次日回寺。则恭已夕亡。岿因感悟。卒守名节。为高德云。   雄俊   成都人。善讲说。得财币。必非法而用。又罢僧入军。寻因逃难。复入僧中。众多畏避之。俊闻经云。一念佛。灭八十亿劫重罪。喜曰。赖有此耳。自后当造罪。口辄念佛。然若存而亡。犹伶伦之为戏。一夕暴亡。冥王曰。误追汝也。然汝积恶多矣。宜略经涂炭。即令牛头驱入地狱。俊大呼曰。一念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重罪。况我未臻五逆十恶。又多念佛。岂当至此。狱卒不敢凌逼。即以其语报王。王召至。谓曰。汝念佛。本无深信。可且回世上。更厉初心。俊屡以语人。时谓之地狱漏网。俊乃入西山。专意念佛。后四年。同辈访之。俊喜曰。汝亲见知。当言雄俊以念佛力。得生净土。母以为地狱漏网人也。语顷即坐脱。   长安京   姓本为屠。因善导和上劝人念佛。蒲城断肉。京嫉之。持刀入寺。兴杀害意。导指示西方。现净土相。即回心发愿。上高树念佛。堕树而终。众见化佛引天。童子从其顶门而出(天童即其识神)长安张钟馗。杀鸡为业。命终。见绯衣人驱群鸡至。唱言啄啄。即四向上啄。两目血流。痛不堪忍。有沙门弘道。见之为设像。劝令念佛。忽觉香气满室。群鸡散去。即端坐化去。   长安张善和   杀牛为业。临终见牛数十来云。汝杀我。善和告妻。急请僧。即为说观经。若有众生。作不善业。应堕恶道。善友告令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善和大叫云。便入地狱也。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捻香。转身向西。厉声念佛。未足十念。即云佛来也。已与我宝座。言讫而终。   金𠁗   家会稽。业网鱼。因天华寺利行人。结生莲社。蒙劝念佛顿弃前业。日持佛万声。久之告家人云。我已见佛菩萨。至门已见金莲华。来迎我矣。即坐竹床。结印而化。远近皆闻异香。   吴琼   家仁和。先为僧。因家务还俗。两娶生二子。屠酤庖脍。无所不为。遇造食。杀鸡鸭。以手提起唱云。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每切肉时。口常念佛。及教村人。念经修忏。忽眼上生瘤。如鸡子。大常切忧怖。乃造草庵独居。昼夜系念。依普贤行法。发露忏悔。一日无病。往诸家。言别。来日去也。次日请道友念佛相助。将布衫换酒。饮讫大叫。云佛来也。即便命终。   饶州军典郑邻   误追至阴府。放还。阎王。告云。汝还人间。勉力为善。汝见人杀生。但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彼得受生。汝亦得福。由此推之。足以见念阿弥陀佛。诚可荐拔亡者。增延福寿。不独后生西方也。   钱青侯   贩腌猪。一日忽谓其妻曰。此罪也。吾今徙业矣。遂辍贩。请僧。礼忏之日。度群猪。日诵阿弥陀佛。至年七十二。雍正二年。谓家人曰。吾将去矣。去时勿哭。为我诵佛名。赠行可也。逝三日遂逝。   含识俱往   裴氏鹦鹉   唐成都尹韦皋记曰。人有献鹦鹉者。河东裴氏谓。此鸟名载梵经。智殊常类。常狎而敬之。始告以六斋之禁。及午后非时。终夕不食。或教以持佛名号。仰首奋翼。若善承听每清晨永夜。发和雅音。阿弥陀佛。声声相续。一日有憔悴容。训养者鸣磬而告之曰。将去此而西归乎。每一击磬一称佛。十击磬而十念。成敛。翼委足掩。然而绝。案释典。十念成往生西方。又云。得佛惠者。没有舍利。遂命火焚之。得舍利十余粒。贞元十九年九月日也。   长沙鸜鹆   元祐间。长沙郡人。养一鸜鹆。俗呼八八儿者。偶见僧念阿弥陀佛。即随口称念。朝暮不绝。因以与僧。久之鸟亡。僧具棺以葬之。俄口中生莲华一枝。人为颂曰。有一灵禽八八儿。解随僧口念阿弥。死埋平地莲华发。我辈为人岂不知。   天台鸜鹆   黄岩正等寺观师。畜一鸜鹆。常随人念佛。后则常念阿弥陀佛。不待教导。一日立死笼中。乃穴土以葬之。舌端生紫色莲华。大智律师为颂之。有立亡笼闭浑闲事化紫莲华也大奇之句。   刘成鱼   唐天宝中。当涂渔人刘成李晖。载鱼往丹阳。泊舟浦中。李它往。刘遽见船上大鱼。振鬣摇首。称阿弥陀佛。刘惊奔于岸。俄闻万鱼俱跳跃念佛。声动天地。刘大恐。尽投鱼于江。李至不信。刘即用己财偿之。明日于荻中。得钱万五千(十五贯也)。题云还汝鱼直。   吴雪崖公   为福州司理。生平虔奉如来。每往开元寺。礼佛讽经。素闻省僧多茹荤。而本寺尤有蓄牲宰杀者。公为请督抚。严示立石。以禁止之。顽风未能尽革。一日公在禅堂念佛。一鸡闻之亦念佛。公诘曰。汝辈云寺中久不蓄牲矣。如何有鸡。索得之。公念佛。鸡仍念佛。乃痛责僧曰。今观畜生。尚有佛性。汝辈剃发破戒。不若畜生多矣。堕落何疑。僧皆涕泣。忏谢曰。某等从此发大誓愿。诚实斋戒矣。通省闻风知儆。沙门为之一变。公养此鸡于署中。恒念佛不辍。后转官。携至丹阳。送入海会庵。为其使远近生信也。鸡至庵日。即念佛立化。公为树塔志焉。   江西邹子   尹祖。为广东兵宪。有参将。自知三世因。一世为蛇。二世为书生。三世即今职。因提兵征洞蛮。过一山。谕军士曰。我夙世曾于此山为蛇。今欲进山视旧属。汝辈勿惊怖也。入见洞中。蛇无数。参将作蛇语。谓之曰。我昔与尔。并生于此。只因我能念佛一声。即得生人中。今为大将。尔等何不念佛。求脱此苦耶。蛇俯首。作受教状。凯旋日。复入洞察之。则万蛇皆死。应以念佛化去矣。雏公闻而异之。述其事以传。   杭郡普慈寺僧天一   畜一犬。每遇莲社。众信齐集。诵经念佛。犬即蹲伏。而静听者有年矣。康熙五年六月六日。俗例猫犬同浴。徇例浴此犬于池。次早死于圊侧。僧众怜之。为说三归依。诵咒欲焚。犬忽起立。听法音竟。复合前爪而伏。如合掌然。一众惊叹。犬既现此神异。则知平日蹲伏时。必竭诚信向。口虽不能言。而心自默念。其往生安养。作上善人无疑矣。天一颂曰。荒荒古苑半靡芜。幸有灵牻义未辜。踏遍苔藓迎善客。吠残萝月警顽夫。遗骸日把真心显。公案谁参佛性无。多载尽诚缘忽谢。茶毗莫异海山狐。   西舫汇征卷下(终)